李佳妮
摘 要:當音樂教學邂逅了核心素養的教育,一切便有了別樣的精彩,虔誠的教學織夢者,用智慧編寫“愛不變,應萬變。”一直強調的核心素養,只有我們教師自己先具備了核心素養,融入了教學情懷,才有生命教育。
關鍵詞:高中音樂;核心素養;方法對策;
一、核心素養“新”理念。
我們要記住“三個3”、“三個6”。
第一個3,是有3個重大的核心突破。凝練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音樂課程“立德樹人”的學科貢獻;高中音樂課程教學空間和學生音樂學習選擇空間的雙向拓展;所有模塊按不同的教學要求確定學業質量水平表演時間類模塊分層分級組織教學。
第二個3,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
第三個3,每位高中生在音樂課的各模塊學習中至少獲得3個學分。
第一個6,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歸于6個方面。
第二個6,設置了6個必修模塊(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編創/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
第三個6,設置6個選擇性必修模塊(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前四者是對必修模塊的延伸,后兩者是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支撐同時應對高考要求。
這些都是圍繞著音樂教育哲學思想,根基于“以美育人”的審美教育哲學觀,根據6條基本理的理解高中音樂課程性質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一脈相承,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提出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關聯性。我們應該思考,中國音樂做了什么,在文化上不可低于別人,中國人是以“審美教育”,始于“立德樹人”。一線的教師更應該多思考,多研究。忠實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建設。同時新課標中設置了6個必修模塊、6個選擇性必修模塊、校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養,完善評價機制。課程理念折射音樂教育哲學支撐。我們教師教學中要以他律論為主體,吸收自律論進行音樂審美教育。核心素養的提出不是為了否定三維目標,也不是取代三維目標,而是讓教育者更清晰的知曉達到學科目標后讓孩子掌握什么樣的品格和能力。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不再僅是單純音樂本體的欣賞,而是建立在聯覺機制上的聽覺感知力。
二、未來音樂會是什么樣子?
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發展,音樂學習的層現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音樂大合唱、iPad演奏、facetoface的遠程教學鋼琴等等,也許在以前我們根本沒辦法去想象這些,現在的課堂,教師不再是音樂資源的唯一擁有者。就如:馬云說的:“再不改革教育,年輕人都要失業!”
如果說音樂家是為音樂而人生,那我們應該讓學生懂得“為人生為音樂”。謝嘉幸教授強調學音樂就八個字“聽得進去,動得起來。”分為四步:聆聽、體驗、感悟、應用。現在我們教學上就要采用“onlinetooffline”這個“o2o”的模式,遵循四個基本特征: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交往(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我們在學音樂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造自己的音樂生活。如:譚維維流行樂和華陰老腔民間音樂的結合,阿卡貝拉版的“打虎上山”是京劇和大洋彼岸阿卡貝拉音樂結合。這些音樂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很是精彩。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探究挖掘。學會“賞用結合”,“體悟”、“聆聽”、“應用”。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的更新。
三、新時代的教師該如何應對?
就如標題“愛不變,應萬變”不管怎么改革,我們都應該學到老,活到老。首先必須要熱愛,把每一次講課都當作一次享受。從每一節課做起,學生的核心素養才有希望。最重要的是愛的教育。也要不斷的學習、內化、提升。
1.我們應該從音樂的藝術的表現特征出發,利用各種可感可知的音樂體驗通道,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突出音樂教育的實踐品格,吸引學生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藝術表現要素;引導學生立足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從對音樂的感性體驗和藝術表現上升到理性認知和辨析,增進文化理解素養。我們在教學環節中,無論在哪個環節,要始終貫穿“德育為魂”、“素養為本”、“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的教育觀念和指導思想。
2.對待零基礎的孩子如何有趣的上好一堂課?(合唱課為例)
對于寧德地區普遍的孩子來說,他們接受的音樂教育是有限的,孩子們普遍不會識別五線譜,對于音準的概念也是模凌兩可。那怎么讓這些相對沒什么基礎的同學進入合唱課堂?我們教學時,可以給旋律上加一個延長音;簡單變化一個支音;另一個簡單變化的復調;添加副旋律。(如:茉莉花,兩種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時進行演唱)這也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感受合唱。同時我們音樂教師也該具備基本的“唱、奏、揮、講、析、編”等基本技能加以課堂提升。
3.未來的音樂老師也要具備雙層能力,要有充分的線上學習,嫻熟地掌握視頻語言和課堂語言的運用,以便完成講臺和平臺的翻轉。我們新時代的教師要多學習,多反思,多否定整理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新方式并引導學生入樂、用樂、評樂、配樂、作樂,從而實現”音樂生活。”
人人都可以進入音樂生活,人人都可以使用音樂,人人都可以對音樂進行評價,人人都可以學會配樂,人人都可以創意音樂,參與演唱、演奏和原創音樂。入樂、用樂、評樂。不僅僅讓學生愛音樂,還愛上音樂課,把音樂鑲嵌在我們的生活里,做音樂的有心人。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本源。多用揣摩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音樂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要學會感觸、追尋、反思、表達。
音樂教學就是要走進孩子,貼近生活。
我們攜起手來,形成合力,奮力突破我國高中音樂教育陳陳相因的歷史局限,為新一代的高中學生開拓一片適合自主發展需要、也更加開闊的藝術天地!為我們音樂教育事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