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潔
摘 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能接觸龐雜的社會信息,并且由于當前社會形勢和就業形勢的影響,大學生成長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了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對他們的成長成才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心理教育的重視,在師生協作互動中提高心理教育效果,促進人才培養工作的優化開展。本文對高校心理教育進行研究,從師生協作與互動入手進行了細化解讀,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心理教育;師生協作;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01-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大學生畢業后順利適應社會生活也存在直接的關系。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在高校組織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高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并綜合考察師生互動和師生協作對于心理教育的作用,對心理教育進行優化,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他們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相應的心理教育保障。
一、高校心理教育中師生協作和互動缺失的現狀
對當前我國高校組織開展心理教育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在實際推進心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已經能初步認識到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也在師生互動優化心理教育質量方面做出了相應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綜合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情況,發現師生協作不到位、師生互動缺失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會對高校心理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如在所組織開展的心理教育中對師生關系淡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到位,無法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師生互動和協作中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會制約高校心理教育效果;高校整體教育思路出現偏差,將理論教育作為主要內容,沒有從師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入手借助教師的力量對學生的心理實施有效的引導,心理教育往往會流于形式;高校在開展心理教育方面缺乏高素質的心理教育團隊,個別教師參與師生互動、師生協作心理教育的能力不足,也會降低師生互動和師生協作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不利于高校組織開展心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彰顯師生互動的價值,甚至會降低師生互動教育教學科學性。因此新時期在全面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心理教育的創新發展進行探究,從師生協作和師生互動入手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指導,為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心理教育環境,從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綜合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高校心理教育中發揮師生協作與互動的合理途徑
在對當前高校心理教育實踐中師生協作與師生互動不到位的情況進行明確后,新時期要想發揮師生協作與互動的作用,對高校大學生實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就要綜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師生協作和師生互動工作的開展,支持高校心理教育的科學創新推進。
1.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
在高校組織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新和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是促進師生有效互動的關鍵環節,也是借助師生互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強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組織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綜合分析心理教育內容和師生互動的現實需求,對教學方法實施科學的選擇,確保能在師生互動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和互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效果。
如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情境創設的方法,把握當前社會上的時事熱點問題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溝通和交流,如地震賑災的情境、環保調查的情境等,在師生協作的基礎上對問題加以處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在師生互動中教育和引導學生,能使學生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端正態度,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社會問題,提高學生地沉著冷靜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借助情境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達到預期的心理教育效果。
2.構建心理健康檔案,動態把握學生心理
師生有效互動需要教師能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心理教育活動中,借助師生協作和師生互動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進而提高心理教育的整體效能。所以在高校組織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按照大學生的成長情況和心理教育需求構建全過程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將在線動態監測和觀察學生的心理情況納入檔案體系中,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實施動態化的分析,確保教師能全方位了解學生心理健康變化情況,明確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進而在師生協作和師生互動中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
如針對畢業季部分學生產生就業焦慮心理的情況,教師通過心理健康檔案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明確誘發學生就業焦慮心理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心理教育方案進行設計和規劃,具體可以設計師生協作完成就業競爭模擬項目、師生互動暢談就業選擇、就業方向、就業形勢等,使學生能更加準確地掌握當前就業形勢和自身就業優勢,能重新結合自身情況審視就業問題,強化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使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畢業就業問題,切實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
3.拓展社會實踐,創新師生交往途徑
在高校心理教育體系中,社會實踐是較為重要的構成元素,教師按照心理教育的內容和需求組織開展社會實踐,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進而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與學生進行和諧的交往,逐步構建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在師生互相信任的情況下將心理教育和精神引導融入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突出情感教育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使高校心理教育的水平得以提高,逐步實現師生有效互動的目標。
如針對“如何正確表達情緒”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參與積極的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學會表達欣賞、感激和關愛等方面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加深對心理教育內容的理解,為學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教師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與學生進行平等交往時,注意把握學生遇到困難的時機,引導學生合理地表達憤怒、不滿等情感,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心理教育和引導,能進一步發揮師生互動和師生協作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整體質量,保障高校大學生逐步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借助社會實踐促進師生互動和協作,能更好地組織開展心理教育,使大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調節和控制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心理教育實踐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能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產生積極的影響。高校教師要自覺加強對師生互動和師生協作的重視,將師生互動融入心理教育實踐中,提升心理教育效果,助力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科學組織開展高校心理教育為大學生畢業后順利參加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范驕驕.論高校心理教育中師生協作與互動的途徑[J].心理月刊,2019,14(8).
[2]羅玉華,王小運,陳虹璇.習近平青年觀指導下的高校朋輩自助互助心理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3).
[3]王敏琦,張變花.高校心理教育中師生協作與互動的途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24).
[4]賈峰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借鑒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5]張偉玲.論高校心理教育中師生協作與互動的途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1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