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杏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品德,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家國情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在家庭關系中學會感恩,在國家層面上也能夠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愛國之情付諸于實踐。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的方法單一化等問題。所以本文主要是從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營造德育教學氛圍,豐富德育教學方法,完善德育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來探究小學德育教育開展中家國情懷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德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家國情懷主要是指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學生所具有的特殊情感,這種情感既包括對家庭成員的感恩,尊老愛幼,愛親敬長,又包括對國家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對國家道路、戰略、制度的自信。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情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認同、維護、熱愛共同體并自覺維護共同體的責任,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樣的價值體系。所以培養家國情懷是對當代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1 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
傳統觀念下的小學教學更加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有限的德育教育時間里也沒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所以老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德,樹立家國情懷。老師可以在教學中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可以組織家國情懷的專題班會,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 營造德育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
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從家庭和國家兩個層面來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所以老師要充分利用多種資源,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德育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學會感恩,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首先,老師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等資源畫上有關家庭的繪畫,或者是寫上有關家庭的故事文章,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的熏陶;其次,老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可以圍繞著家國情懷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分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樣在大家熱烈的共同學習下可以使得學生對家國情懷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付諸于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學會感恩,尊老愛幼,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例如,在組織主題班會時,我會從家的層面出發,再上升到國的層面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使學生通過本次活動,體會父母、師長、親人、同學、朋友之間的無私的親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真正內涵,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一個美好、和諧的國家。首先,在班會開始前我會利用黑板報為學生呈現一些有關“感恩、報恩”的故事;然后在班會的開始播放《感恩的心》讓學生進行哼唱,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氛圍,接著在主題班會的過程中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感恩的信,最后引導學生將對家的感恩上升到對祖國母親的感恩,感恩我們和平的時代,感恩我們優越的制度,感恩我們的祖國母親等,這樣不僅可以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對祖國的熱愛和感激之情。
3 豐富德育教學方法,傳承優良的傳統文化
德育教育是一個從道德方面展開的教育內容,如果老師只是使用單一式的教學方法,會使得學生感到枯燥,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老師要不斷豐富德育教育的方法,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呈現家國情懷的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更好的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首先,老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將有關家國情懷的文字內容、圖片畫面等更直觀形象的呈現出來,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其次,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將有關傳統文化的故事內容講述出來,使學生更能淺顯易懂的掌握,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
4 完善德育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需要有一個科學客觀的教學評價,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引導學生朝著更全面的方向發展,促進身心的健康,培養良好的素養,所以要不斷完善德育教學評價的標準、內容等。首先是評價標準,不僅要關注學生思想上的家國情懷,還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行動,要將家國情懷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去;其次是評價內容,家國情懷的培養既包括家,又包括國,所以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新觀念,豐富方法,完善評價;同時,學生要積極參與,落實實踐,更好的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 胡江濤,何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8).
[2] 康海成.探討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
[3] 劉洪靜.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