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作為藝術類的學科基本構成類別,注重學生的審美素養引導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現階段初中美術課程教學實際情況,教師在美術基礎知識教育引導階段費大量的時間。美術教師在學生審美能力引導階段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對此結合實際展開細致化的分析與論述。
關鍵詞:初中美術;審美能力;教學引導
一、 引言
現代社會背景之下的美術課程教學指導工作,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有著高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學習或欣賞階段,養成良好的審美觀念與學習習慣,用發現美的眼光去看待各類美術學科知識內容,使得美術課程教學更加富有新意,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感提升,對美術作品的認知與理解就會更為深刻。
二、 初中美術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價值作用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美術作為藝術教育教學指導的關鍵科目,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需要,突顯美術課程的價值影響作用極為關鍵。因此教師在課改理念的引導之下,需要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知道,使得學生能夠適應美術課程學習要求,將自己的藝術修養提升,給未來的藝術創作奠定良好的條件。
按照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美術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著重加強,是應用創新思路完成教學改革工作的必要措施方法。美術課程教學所涉及的素描或作品鑒賞析環節,都是課程教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學生掌握素描學習內容,在以后的繪畫創作階段,能夠有效提升造型能力。而品鑒賞析的課程教學環節,則是將優質作品代入課堂之中,給學生提供一個集體觀賞交流的機會,兩者都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審美能力。且基礎學習與審美鑒賞緊密結合起來,能夠充分發揮美術課程教學的價值影響作用,是幫助學生獲得綜合發展進步的必要條件。
三、 現階段的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問題所在
美術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構成類別,對學生的綜合發展進步有重要影響意義。但從現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在實踐探索階段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很難達成理想化的美術課程學習效果。尤其是在現代教育教學背景之下,家長與學生對文化課學習的關注度較高,美術作為副科常常會被學生所忽視,此時初中生能夠接觸美術知識的機會顯然不足。
此外從美術的學科性質層面上看,日常美術課程學習考核次數不多,與語數外主課相比形成明顯的差距,長此以往,初中生對美術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且美術學習水平很難在實踐中得到拓展,審美能力沒有足夠的機會進行鍛煉,對一些生活實踐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四、 美術教學提升初中生審美能力的相關舉措
(一)幫助學生多角度的進行美術知識內容探索分析
教師在進行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期間,必然要結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多角度地分析與實踐探索,在課堂學習階段初中生有意識的進行欣賞方法的探究,則個人的學科能力拓展就能獲得良好的保障基礎。學生進行美術作品的多角度探索,能夠獲得想象的空間,并積極與各個階段的信息交流與思想傳遞的活動。顯然在這種課程教學模式的影響之下,學生在進行溝通交流與探索分析的過程中就會更為民主、自由,后期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指導,能夠督促并引導學生確立更加適合自己的美術學習計劃目標。
例如:在欣賞七年級上冊第九課法國著名畫家夏爾丹的《銅壺》這幅作品時,學生起初是不明白這幅畫為什么這么粗糙與16~17世紀的荷蘭靜物畫不同,此時美術教師需要利用美術專業語言幫助學生體會作品中的色彩、線條以及結構相應的內容,不同作品的繪畫創作基調不同,將歷史與美術融合,抑或是將哲學思想與美術學科進行融合,都能夠幫助學生看清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經典作品對一個時代的影響,此時的審美能力拓展更加富有啟迪意義。
(二)注重學生審美想象力的引導
美術教學階段教師應該給學生流出足夠的觀察分析的機會,當學生能夠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從一個物品聯想到另一個物品之上,并將其他的相關內容融合到一起。此時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階段,就能夠實現積極的情感帶入,始終保持一個欣賞的眼光,并將美術教學的核心目標確立。因此教師在開課之前,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適應教學節奏的機會,也就是說課前準備好作品,讓學生通過直接觀察的途徑,將自己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敏感度不斷提升。就某一個細節開展分析探討,就有機會將具象思想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此時學生在想象力發展階段,不受任何事物的局限,思維的自由性提升,能夠給創新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初中美術對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有一定的幫助。教師要做好初中生的全方位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以及繪畫創作的興趣提升,通過想象與理解記憶的途徑,初中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就會更加具備針對性。如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用心靈接觸自然》是一節戶外寫生課,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審美決定自己所表現的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將眼見的現實中的素材進行取舍與美化。由此可見,教師足夠了解學生的心理,也能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通過加強學生想象力培養的基本途徑,學生對美術作品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知,審美能力有效增強。
(三)明確美術教學主題思想,注重作品意境的展現
美術欣賞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將其與基礎教學區分開來,藝術作品本身就具備特殊的價值影響作用,所傳遞的思想精神與價值理念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如在欣賞《韓熙載夜宴圖》學生不能理解韓熙載冷漠的表情,此時教師幫助學生深入作品分析過程中,設身處地的感悟與理解,并與主人公產生思想共鳴,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了。實踐操作與分析研究緊密結合,能夠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美術教師不妨換一種教學思路,讓學生在進行中外美術家的作品欣賞階段,積極思考相應的問題并開展深入性的分析與討論。當教學主題確立起來,學生有機會進行不同作品的分類探索,則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效果提升,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由此建立。
(四)注重學生審美情感引導,調動學生的審美感受
初中生在進行不同類型的作品分析與實踐探索期間,常常出現不同的情感體驗。審美能力的培養本身就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藝術本身就具備自身的特殊影響價值,尤其是在短暫的瀏覽與探索分析階段,情感會快速地產生并消退。教師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審美能力,加強個人的情感與思緒引導,與初中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此時的審美能力潛移默化的培養起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觀察,并盡可能地了解作者的繪畫風格以及創作背景。顯然這種情感帶入方式是極為深刻的,學生在強化審美能力的同時,受到藝術作品的熏陶也能不斷拓展個人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認識到藝術欣賞本身就是較為主觀的內容,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自由性,幫助學生認識到藝術作品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當然在進行作品賞析的過程中,不同學生在文化基礎、成長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對同一作品的賞析很有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并且學生在課堂之中會有很強烈的表達欲望。這其實就是一審美感情為基礎,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機會,因此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引導階段,要做到對學生的作品的尊重與支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階段能夠積極表達個人觀念,將好的思想觀念或欣賞方式分享給其他學生,將自己的審美能力不斷提升。
(五)注重美術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改進
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的發展情況。在進行教學指導階段,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必然要從學生的感悟理解層面入手,結合個人的發展訴求將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階段,能夠應用的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是極為多樣化的。傳統課程教學階段,教師給學生展示美術作品之后,會從基礎知識講解開始,讓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強化個人的技能。課堂上應用簡單的圖片作為教輔工具材料,會導致美術課程教學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這種情形之下,美術自身所富有的美感被忽視,且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很難達成全面性的要求。教師應該突出現代科技手段對美術課程教學的價值影響作用,做好相應的美術作品設計與研究,學生有機會進行美術作品的全面性分析與探索,對繪畫創以及作的過程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體會美術作品的無限魅力,就會利用更為專業的眼光去分析,對藝術作品的感悟理解逐步深化,實現個人的審美能力的強化。
美術課程作為初中課程體系的構成部分,本質上與其他學科有緊密聯系,教師在改進課程教學方法期間,需要將德育教育、傳統文化宣揚工作落實到位,此時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并有效展現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當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有清晰的認知,在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并學會欣賞傳統文化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將自己的學習范圍擴大化,體會美術作品本身所富有的深刻意境。教師也可以將美術與歷史結合起來,從歐洲美術發展史到中國美術發展史,作品與美術欣賞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將自己的學習成就感提升,還能利用全新的視角進行不同底色的藝術作品賞析。當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價值影響作用,則美術教學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的進行,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五、 結束語
初中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指導工作,教師要認識到傳統課程教育模式的弊端性問題,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當學生能夠在課堂探索分析階段,做好情感帶入并實現對美術作品的深入性探索分析,則學生的藝術修養不斷提升,在實踐探索階段也能獲得更多的個人能力拓展機會,對未來的高年級學習以及繪畫創作都有著莫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丁小成.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286(10):196-197.
[2]蔣廣云.培養審美能力,提升審美境界:新課改下初中美術審美教學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3(22):118.
[3]吳偉青.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審美能力的提升途徑[J].才智,2016(13).
作者簡介:徐譽珊,江蘇省張家港市,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