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趙斌
摘 ?要: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由此可見,日常積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高段語文的寫作能力培養也是如此,沒有哪個學生天生就能夠在寫作中技能嫻熟、下筆有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表明,要讓小學生學會寫作、愛上寫作及高質量寫作,關鍵在于對日常生活情景中細節的觀察和點滴積累,讓其在生活中去進行親身體驗和感悟。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在寫作中有事可寫,有情可述,并有話可說。那么在小學語文作文輔導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起好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提高其寫作能力呢?本文基于小學語文三年級情境體驗起步作文教學初探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三年級;情境體驗;起步作文教學初探
引言:
所謂情境教學法,顧名思義,即通過情境來設置教學環境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而言,是指教育工作者通過營造某一種包含感情色彩、生動形象的活動或者逼真的畫面來激發學生調動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從當前人們對于情境教學的使用情況來看,情境教學與新課改的內容不謀而合,均旨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的同時引起學生對知識的積累、情感的體驗和共鳴,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深刻思考,深化體驗
著名的教育學家、學者克魯普柯基曾說過:“所謂的興趣,就是一種力量,一種能帶動學生們自信的力量。”只要擁有這樣一種力量,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就會充滿腳踏實地的態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可以帶動學生們成長學習的精神。教師在設計情境體驗教學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對于教學資源感悟的能力,適當地幫助學生深度思考,由表向里看待問題,進行內容的深化。此時要注意與歸納總結的不同,教師應跳脫這個題目適度往意義更深刻之處講評。例如,三年級上冊習作《這兒真美》,此次習作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大自然,領悟生活中的美。教師可以在課余或課上帶領學生到校園內不同的地方進行體驗,在周末時讓學生與家長一同去家旁觀察大自然。在有了一定的內容后,教師可進行總結歸納,大致分析此次習作應如何。最后,教師可根據本次題目旨意深化主題,告訴學生這么美麗的地方是大自然給的禮物,所以要保護環境。教師均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如社會、自然等深化主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是對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最本質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學習作文寫作的時候會存在很多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語文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他們實現循序漸進地學習作文,逐步讓學生掌握和積累不同的作文寫作的方法與技巧。如果語文教師總是按照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作文的教學,每次都是布置一個作文題目給學生,而且語文作文的題目都是一些比較抽象、學生很難有話可說的題目,然后讓學生獨自的進行寫作,那么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就是非常不適合的。他們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抽象的題目的內涵,不能找準一個作文的寫作切入點,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布局文章結構層次,更沒有什么平時積累的素材進行文章內容的填充。這就使學生寫作的內容比較單一、缺乏新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語文任課教師就需要創新語文作文的教學形式,在作文教學的課堂中要重點教會學生如何進行作文的審題、如何布置作文寫作的結構層次。審題是作文寫作的第一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題目本身入手進行深入的思考,理解題目的根本含義,然后選擇恰當的角度來進行寫作。例如,在作文課上選擇我最難忘的一件事作為作文的題目,在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目展開討論。學生們首先進行分組討論,大家都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在小組選出代表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老師可幫助大家進行分析,并且引導學生們如何進行故事的講述可以讓故事聽起來更有趣、更生動。
三、多方位進行情境體驗
教師進行情境體驗寫作教學時不可只拘泥于課堂,需從自然、生活和閱讀進行多方位融合。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條件下,教師可帶領學生體驗大自然,并且記錄所見所聞。同時,可教導學生感悟生活。例如,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寫日記》,教師可進行持續性寫作教育,每個星期讓學生寫一篇日記,題材盡量選擇家庭中發生的事,要求必須是親身經歷的事情。這不僅可以逐漸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
結束語:
“情境體驗寫作”是將學生的體驗放在了首位,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寫作熱情,以真正達到所寫及我所想的目標。“情境體驗寫作”教學也是充實教學方式的體現,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新穎性,并且是教師有效運用教學資源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1]吳安.小學中高年級“體驗作文”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陳春玉.讓習作因體驗而精彩——淺談體驗教學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6(05):28-30.
[3]張菊秀,楊媚.小學語文三年級情境體驗起步作文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4(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