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琴



摘 ?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增設了“習作單元”“策略單元”,打破了“閱讀”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閱讀、習作、策略“三足鼎立”的格局。“習作單元”這種創新編制的單元自成體系,緊緊圍繞語文要素,“五位一體”終極目標指向“習作、表達”。我以五下“習作單元”為例,探究統編教材教學方法,通過鋪墊訓練、讀寫遷移、靶向性訓練、活用訓練、提升性訓練等有層次、有焦點的寫作訓練,緊依教材,拾級而上,破解習作單元教學密碼,充分展現了寫作知識向寫作素養、寫作技能、寫作策略完美轉化的軌跡。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習作單元;實施策略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增設了“習作單元”“策略單元”,打破了“閱讀”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閱讀、習作、策略“三足鼎立”的格局。統編教材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冊教材中安排一個“習作單元”,共8個習作主題單元。“習作單元”這種創新編制的單元,根據小學生的作文能力發展特點,提出了最基本的寫作方法,凸顯每學期習作的教學重點。
但一線教師對于“習作單元”沒有具體的操作經驗可循,產生了很多的困惑:1.“習作單元”有異于普通單元,是專門指向表達,但在到了具體的課文該如何操作呢?2.“習作單元”要弱化字詞、內容理解、情感體會,但不知道弱化什么程度呢?3.“習作例文”,不能當“精讀課文”或“略讀課文”教,那如何引導學生仿寫呢?
在教學中,我們在遵從“習作單元”的基本教學原則下,還應對“習作單元”這個獨特的單元進行具體的分析。下面,我就以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為例,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單元”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習作單元新格局,聚合“寫作資源”
“習作單元”主要由以下幾個板塊組成: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
“精讀課文”: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方法,著重引導學生落實單元中與習作相關的語文要素,引領學生學習寫作知識與表達方法。
“交流平臺”:針對兩篇“精讀課文”,歸納梳理并提煉本單元集中體現的寫作知識和表達方法。
“初試身手”:聯系生活實際,讀寫遷移、言語轉換等方式,進行片段寫作的初步嘗試運用。
“習作例文”:重點不在教學,而在于運用,選取兩篇不同表達風格的例文,借助“批注”和“課后習題”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它在具體語用實踐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習作”:形成單元的學習結果。“習作單元”的“習作”較之普通單元的習作,給予學生更多個性化的選材空間,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到的方法進行習作實踐,體現整個單元的學習成果。
“習作單元”這種創新編制的單元自成體系,緊緊圍繞語文要素,“五位一體”終極目標指向“習作、表達”。這就更需要我們實施一個整體性的單元教學,備課時要注意這幾大板塊的關聯與整合。
二、從“寫作資源”走向“寫作課程”,找準訓練點
“統編語文教材努力構建符合語文學習基本規律、常用的學習方式或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語文能力發展訓練體系,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統籌規劃訓練目標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實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中,努力體現語言文字訓練的系統性。”
統編教材重視基于能力體系建構的“知識”和“訓練”,在寫作板塊,主要從寫作資源中可以充分顯現出來。“從教科書的編排體系中可以看出,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縱向線索清楚,由易到難,螺旋發展,能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形形色色的人——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是寫人記敘文文體。統編教材就這類文體共有7次的習作訓練,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我們將它們整理出來,以便找準訓練點。
通過這樣的梳理回顧,五年級下冊習作5的教學重點——“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便清晰可見了。
三、拾級而上,構建訓練鏈條
為了“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這個終極目標,編者安排了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習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沿著學生的習作需求與寫作困境,構建不同角度的習作訓練鏈條,讓寫作訓練相機而生,步步踩實,拾階而上。
(一)緊扣目標,開展鋪墊訓練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是整個單元教學的基礎,不在于生字詞的教學,不在于細致入微的品詞析句,不在于深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而著重于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解讀習作的基本要素,引領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檢測和反饋,為后續的實踐練筆鋪墊必要的寫作知識和策略。
例如《人物描寫一組》課后練習2:舉例說說三個片段分別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中的語句,體會這些方法的表達效果。
《刷子李》文后練習2:畫出描寫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么寫出刷子李的特點的。
這兩個課后練習,前者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運用這些方法的效果;后者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描寫人物的表達方法。就是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向文本的教學取向的,為學生鋪墊后續實踐練筆所需要的知識和策略。因此,教師要充分解讀并挖掘出課后練習中所蘊藏的教學價值,從而滲透進課文教學,為習作訓練夯實基礎。
(二)關注“怎么寫”,進行讀寫遷移
“交流平臺”,重在歸納梳理所學的表達方法,從關注“寫什么”——賞析語言、形式、構思、創意等等的魅力,走向關注“怎么寫”——揭開精彩的言語中所蘊藏的表達秘訣,從而實現讀與寫的初步遷移與融合。
例如五下第五單元的“交流平臺”,以《人物描寫一組》和《刷子李》兩篇精讀課文為基礎,梳理出“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方法:1.運用具體事例,把它寫具體。2.用多種方法表現人物特點。3.也可以描寫周圍人的反應,間接寫出人物特點。
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提煉關鍵方法,再進行平移式的仿寫練筆,難度就不大了。
(三)“初試身手”,開展靶向性訓練
“初試身手”旨在讓學生在學習了本單元的前三項內容:導語、精讀課文和“交流平臺”后,運用梳理出來的方法,進行一次小規模的口頭練習和書面練習,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及運用能力。
如五下第五單元的“初試身手”
“初試身手”針對學生完成本單元習作任務可能遭遇到困境,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微型的情境來設計讀寫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領略到寫作與自己生活的真切關聯,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練習1”側重于引導可以通過觀察,多角度、多種描寫方法將人物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而“練習2”則側重于引導運用具體事例,把人物特點寫具體。這兩個練習很清晰的圍繞單元習作的核心目標開展靶向性訓練,為學生搭建必要的寫作框架或開發適合的寫作方法。如果將記人記敘文的這兩項最具有本體性特征訓練到位了,也就能夠將人物的特點介紹清楚了。
(四)巧用“例文”,開展活化訓練
“習作例文”主要是對從精讀課文中所學到的表達方法進行印證和補充。借助兩篇緊扣生活與學生言語水平非常接近的下水例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習作知識的多面性和機動性,從而看清楚寫作知識走向言語實踐的真實樣態,也從更大程度地為學生豐富了示范性價值。
五下習作單元中的兩篇例文,《我的朋友容容》以典型的事例、傳神的描寫,使一個天真、可愛、執著的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而《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則抓住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外貌、神態、動作等寫出了人物各自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讓學生清晰了解到:根據寫作內容和寫作要求的不同,寫作知識所搭建的言語表達支架也應該完全不一樣。經過這種活化訓練中,學生才能內化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從而學會靈活使用這種寫作知識。
(五)統整寫作要素,進行提升訓練
“習作”是“習作單元”中的綜合訓練,體現整個單元的學習成果,讓靶心更聚焦,確實保障單元語文要素落地轉化成每個學生的寫作素養和技能。在這個階段,學生對寫作知識有更多操控權利,如何使用、使用程度、呈現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表達內容自行決定,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例如在五下第五單元“習作”中,首先,教材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小區里鍛煉身體的爺爺奶奶,學校里老師、同學,還有上學時遇到的公交車售票員,維持秩序的交通警察……”引導學生寫真實的生活,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注意特點鮮明的人,學會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人物典型的事例和相關材料,了解人物的特點。從而習作時能做到心里有底,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在習作教學中,為了減緩習作難度,教材還提供了這樣的例子,引導選材,交流寫法。如圖:
教材從學生的寫作實際出發,還提供了一個“引導選材”的環節——編者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在“作前構思”時初建文章的整體框架,又能讓學生掌握詳寫和略寫。借助教材中的例子,展開兩個思考:1.圍繞《叔叔記憶力超群》所選擇的材料中,你覺得最能表現叔叔特點的是哪些材料?(事例1和事例4最能體現叔叔記憶力超群的特點)2.在寫作中應該怎樣合理安排這些材料?(最能表現叔叔特點的材料事例1和事例4要詳寫,其他材料略寫)
最后,交流描寫人物的方法。在最后的“習作”中,寫作知識已經成長為“寫作支架”,成為學生聚焦中心、布局謀篇的工具和手段,此時的寫作就有了水到渠成之效。
葉黎明教授在她的《寫作教學內容新論》中講道:“練習是促成讀寫結合的關鍵,練習是從閱讀到寫作、從閱讀到聽說、從閱讀到生活、從閱讀到其他學科、從閱讀通向無限可能性的橋梁。”“習作單元”就是這樣的“橋梁”,緊依教材,通過有層次、有焦點的寫作訓練,拾級而上,破解習作單元教學密碼,充分展現了寫作知識向寫作素養、寫作技能、寫作策略完美轉化的軌跡。
參考文獻:
[1]張勇.小學語文單元習作預習單的設計和使用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4):20-22.
[2]劉紅寧.部編版小學語文單元主題習作教學方法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