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賢
摘 ?要:情境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引入帶有一定情緒色彩場景的過程,旨在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尤其在小學教學中,對小學生起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的多種形式來構建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本文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興趣;思維;情感共鳴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小學生初步建立數學理念的重要過程。因此,完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迫切且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而數學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并以數字、符號為載體呈現到學生面前,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并難以引發他們的學習樂趣,這樣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將數學知識賦予趣味化的特點,并將課堂構建出情境的模式,不僅能夠給學生更多情感層面的體驗,幫助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還能夠喚醒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參與性,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一、構建故事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小學生具有其自身的年齡特點,并且相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他們更加喜歡聆聽趣味化的故事,并能夠出現代入感,進而樂于融入到故事情節中,以此引發對故事中有關問題的探究興趣。因此,作為教師而言,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一定的故事情境,這樣不僅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給他們一定的情感體驗,還能夠以故事為導向不斷使他們產生探究動機,以此促進學習活動的進一步進行。
在筆者引導學生學習“四則運算”時,為了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筆者則提出了這么一則小故事,即:有一天,小明的媽媽給他出了一幅對聯,對聯的內容為“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其中,上聯下聯都是一位老人的年齡,問這個老人多少歲了?這樣的故事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以此增加了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在筆者的引導下,能夠使學生結合故事情節與所學知識列出算式“2×60+3×7=141”或者“2×70+1=141”。這一過程使學生對四則運算的算理過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時也為他們學習四則運算法則奠定充分基礎。可見,通過故事情境的有效構建,能夠引發他們的無意注意,以此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設置問題情境,喚醒思維意識
設置問題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問題的設置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還能夠引導學生不斷體會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鑒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設置課堂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以問題為探究內容,使他們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還能夠在問題情境的背景下,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以此幫助他們實現學習目標。
在進行“簡易方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通過觀察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幾種變換情況,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等式的基本性質,筆者首先創設情境,生成問題,即:同學們用天平做過實驗嗎?接下來運用天平去發現一些重要的規律。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1”,并伴隨著問題的出現,即:怎樣變換能夠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往天平兩邊各放一個茶杯,天平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天平兩邊各放2個茶杯,天平還保持平衡,兩邊各放同樣一個茶壺呢?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概括起來可以怎么說?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以此使他們初步體會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梢?,通過問題情境的有效構建,能夠喚醒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三、創設游戲情境,增加參與意識
游戲活動一直是小學生熱衷的一項活動。通過游戲活動的展開能夠有效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具體的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活動中,再組織學生展開趣味化的游戲活動,一方面,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發揮能動性的空間,使他們真正“學有所樂”,還能夠寓游戲于活動中,增加他們更多的參與意識,進而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在“小數的意義”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親自體會到小數產生的過程,筆者組織學生展開“我說你涂”的游戲活動,比一比,誰又快又對。其中,每個學生和同座組成一組來展開游戲活動,規則為:同座一個說小數,另一個涂色或口頭表達小數的組成。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還幫助學生將直觀觀念與抽象的數學符號之間建立了聯系,進而深化了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此外,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表達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此幫助不同的學生獲得一定的發展。
四、建立生活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相比較數學知識而言,小學生接觸生活中的事物更頻繁?;谶@一特點,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構建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積極融入到具體的場景中,以此使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親自體會的情況下完善知識的自主構建。
在筆者引導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相關知識時,為了使學生親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的過程,筆者首先以“逛超市”這一主題展開教學活動,以此營造出輕松的課堂氛圍。于是,展示超市打折商品圖片以及價格,讓學生自主選擇兩件商品,并請他們計算出商品的總體價格。這時,課堂被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并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由于任意兩件商品都是學生自主進行選擇的,因此在計算商品的總體價格時,使他們感受到小數加法學習的必要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思維意識,使他們產生了探究小數加法運算法則的求知欲。于是,以這一生活化問題為研究對象,筆者引導學生展開后續的學習活動,以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與小數加法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了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現如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構建變得越來越重要,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積極有效地構建教學情境,這樣不僅能夠使課堂煥發出生機的活力,幫助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經歷探究新知識的全過程,同時,使他們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海翎.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6(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