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 倪海洪
摘?要:寫作能力是學生所需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語文考試,更好地進行之后的生活和工作。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意識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緊緊抓住學生所處的這個關鍵時期,加強寫作教學策略的實施,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基于此,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談一談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教學策略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面臨著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礎性的知識,還需要具備基礎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綜合性的發展,鞏固好基礎,更好地應對之后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中重要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仔細地探究所教學科的內容,結合小學生所具備的特點,實施寫作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培養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方法。
一、作前引導,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寫作教學策略時,可以加強對學生的作前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展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寫作效率,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寫作。
如,在教授“習作:家鄉的習俗”這部分知識時,在讓學生以“家鄉的習俗”為主題進行作文的寫作時,筆者便會先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會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段視頻,視頻借助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多種多樣的習俗,喚醒了學生的記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視頻展現完后,筆者便會鼓勵學生前后桌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家鄉的習俗。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進行了積極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將要寫得內容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想法。這樣,在交流完后,筆者讓學生進行作文的寫作時,學生能夠積極地寫作,順利完成寫作任務,取得了良好的寫作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所寫的內容,產生寫作的興趣,更為積極地進行寫作,提升自身的寫作效率。
二、開展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小學生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生活體驗比較少,所寫的文章往往缺乏真情實感。應對這種現象,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作文教學扥內容,開展豐富的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寫出質量剛高的作文。
如,在教授“習作:多彩的活動”這部分知識時,筆者為了使得學生寫出更好地文章,便開展了名為“老鷹捉小雞”的活動。對學生來說,這個活動比較有趣,因此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在活動開始前,筆者會讓學生更好地觀察活動中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等,并促使學生記憶活動中所發生的事情。這樣,活動開始后,學生能夠再筆者的引導下,仔細地觀察活動中所發生的事情,了解班級上的每位學生,從而獲取了更為豐富的經驗。在活動結束后,筆者便會讓學生根據這個活動寫一篇文章。學生有了剛剛的實踐經驗,獲取了豐富的知識,能夠結合生活體驗和所觀察到的東西,積極且認真地進行文章的寫作。學生寫完后,筆者這會將學生所寫的文章收集起來,對學生的文章精心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所寫的文章十分的出彩,使得筆者的教學完成的十分順利。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一味性向學生講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多多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通過開展豐富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促使學生所寫的文章更為出彩,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加強閱讀,讓學生具備豐富素材
學生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素材,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文章的寫作,所寫的文章水平會更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盡量地讓學生閱讀書籍,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素材。
如,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文章的閱讀。筆者會每周留出一節課作為閱讀課,讓學生在該課上閱讀文章。當然,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筆者會仔細地探究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性的搜集一些質量較好的文章,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進行閱讀。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準備出筆記本,促使學生邊閱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自己所閱讀到的比較優美的語句或者比較好的作文例子。當然,筆者還會鼓勵學生在文章的寫作中,將所記錄的東西應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將自己所搜集的素材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此外,筆者還會通過開展“整本書閱讀”“散文朗讀比賽”等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促使學生在互動中積累下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文章的寫作,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進行寫作教學的不斷革新,讓學生接受到質量更好地寫作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為積極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好地了解寫作的方法,掌握豐富的寫作的素養,發展自身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瑜.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師,2017(28).
[2]李艷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式研究探討[J].新課程(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