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方云



摘?要:數學可以理解為“數字化的教學”,可這個“數字化的教學”又是一門充滿邏輯性、思維性的學科。高中數學大概是每個三好學生的長處,正所謂得數學者得天下。又是每個學困生最害怕的學科,他們使用著常規的解題方式,努力思考隱藏在數學中的奧妙,可最后的結果是速度慢、準確率低。而數形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有助于師長突破在講解過程中的瓶頸,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正確率,使學生迅速看懂復雜題目的重點,簡單的問題做題不再猶豫,提高解題速度,訓練學生的理解思維和邏輯思維。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高中數學
前言:
數形結合可分解為數與形的映射關系,他們包括數字語言、邏輯語言、集合、幾何語言、還有函數。用圖形化的方式解答數學題,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傳統的解題思路,沒有有機地結合圖形去探討,很容易就將解題思路走入邏輯迷區。數形結合的思想在高中是極其普遍的解題方法,將困難的問題簡單化,增加題目的正確率。
一、數形結合的優勢
(一)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高中數學具有很強烈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機地結合數形教學方法,將數學中題目以數化形,充分利用圖形的可直觀性,合理地運用所教課程知識點,準確地將解題思路傳授給學生。
(二)有利于學生發展
學生的發展是在不斷去潛移默化中不斷加強。數形結合從數與量之間的關系解剖數學,從直觀的圖形上解釋問題。同學們通過結合圖形的直觀性表示,不斷優化學習方法,培養解題的思維性、邏輯性,取長補短,優勢互存,往往是培養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學生的關鍵所在。
二、應用原則
高中數學的研究注重于數與形的思想方法,在應用數形結合的解題過程中存在數學課程中應該遵守的幾個原則。等價原則和雙向原則。等價原則是指在解題過程中存在的代替性。在運用的圖形解答的過程中,圖形的結構特征要符合題目的主要思想。不能影響題目的準確答案。雙向原則是將題目的抽象化進行轉變,通過用圖形的表達結合數的抽象,既不能考慮題目中“數”的基本思想,也不能忽略“形”帶來的直觀性。需要兩者結合,不能單獨分析。這樣才能將復雜的問題做到簡單化。充分利用圖形的可直觀性,提高題目的正確率。
三、應用策略
數形結合的應用極為廣泛,其中包括函數應用、集合應用、幾何解題、位置關系。有機地結合圖形分析,直觀地變現出題目的解題要點。學生很快結合圖形的特征找到形與量之間存在的隱藏關系,降低解題的錯誤率。
(一)在函數中的應用
函數是一種容易出錯的題型,在解題的過程中利用常規的解題方法,不但解題速度慢,效率低,還容易出錯,忽略解題要點。有機的結合圖形,考慮圖形的部分特征,從而清晰有效地表達出題目的解題要點。深化解題思想。利用函數的運動軌跡、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其中存在的數量關系。結合形的分析、研究、探討,便能很快地解決函數問題,事半功倍。
例如:直線Y=-2X+2與x軸、Y軸交于A、B兩點,C在Y軸的負半軸,且OC=OB,求AC的解析式:
根據給出的圖形,有機地結合題目的重要思想。畫出圖形后,便有助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極限突破,觀察圖形的數形規律,考慮題目中隱藏的部分考點,便很快發現解題中的突破口。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解析幾何包括點、線、面三點組成部分。在高中數學中,又常考空間幾何的數學問題,我們都知道空間幾何又包括空姐幾何的三視圖和直觀圖。在生活中又時常存在空間幾何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空間思維是我們借助圖形的特征,想象出的幾何體。也可以理解成空間幾何是無數個平面圖形的重疊而成的存在。只有準確地畫圖經驗,才能準確地表達出圖形的特征,又利于找出解題過程中的思想盲區。當然,如果不用畫出空間集合體便能有效的表達出各空間之間存在的關系,準確無誤地計算出表面積或體積。這樣的機率是少之又少的。合理的結合圖形,能夠有效地展示出空間中存在的關系,加快解題速度,避免盲目地解題,那樣的方式正確率也會無法得到保障。
(三)在位置中的應用
我們都知道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點、線、面之間又可以存在關系。點和直線有點在線上,點在線外。直線和平面的關系又復雜很多。平面是無線延展的圖形,線線相交、線面關系:例如,如果一條直線上有其兩個點存在于一個平面,那請畫出這條線與面的關系。
還有我們所知道的一系列公理:如果兩個不互相重合的平面有共同的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經過該點的公共直線:圖形如下:
假如你沒有考慮過怎么使用數形結合的解題方法,只是通過書上給的公理,也無法準確地想象出具體的表達意思。科學的結合數與形,不但能好好理解到題目的主題意思,還能準確地抓住要點,便于整理知識點。
總結:
高中數學強調的一直都是邏輯與數學結構相結合。數與形一直都是一個整體,它們密不可分。只有結合數的基本要點,才能準確地描畫出形的特征,通過形的大體,又可捕捉到數的中心思想。只有有機合理地結合數與形,才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正所謂將數學書從厚到薄的理解過程。
參考文獻: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數學教科書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