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蕊
【摘 要】 說課是授課教師向同行闡述教學設計的一種教學活動,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幫助。作者采用案例導入法、演示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入思政觀點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通過對《休克》說課教學設計的闡述,為同行優化教學設計過程給予借鑒。
【關鍵詞】 休克;教學設計;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說課;思政觀點
【中圖分類號】 R42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245-02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本課程開設于一年級第二學期,共計72學時。
“休克”是臨床護理中常見的病理過程,也是護士資格證考試中的考點。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為后續臨床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也為今后在臨床實習和工作中能及時、準確的判斷病人是否發生休克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使用案例導入法、演示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模擬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采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以及思政觀點的引入來設計本節課。整個教學設計將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 教學內容
1.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向導,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護理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標準,結合護理崗位需求,緊扣護士資格考試大綱,提出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休克的概念及本質、休克的病因分類、休克各期微循環的變化及其發生機制。
能力目標:能在護理工作中及時、準確地判斷患者有無發生休克,以便患者能得到及時救治;能對已發生休克的病人進行健康指導。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傷意識,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書籍等工具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1.2 教材及內容的選取 教材選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十三五”立體教材《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黃敬堂主編,該教材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圖文并茂,里面穿插有相關的微視頻和知識拓展鏈接,在章節的最后附有本章討論與思考題的提示、本章知識小結、本章PPT和課后練習,這些內容都是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使同學們隨時隨處隨地都可以利用手機進行學習。討論與思考題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總結有利于職業能力的培養。本次課程內容為休克,主要講解休克的概念及本質、病因及分類、各期微循環特點及其發生機制。知識拓展內容為休克的防治原則。
1.3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是休克的概念及本質、原因及分類、各期微循環特點及其臨床表現;難點為各期微循環的發展機制。通過聯系案例及實物模擬演示,將枯燥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以突破難點。
1.4 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為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雖然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這門課程,但是醫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抽象思維能力差,對問題思考不夠深入,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差。
1.5 教法學法 基于本節課內容較抽象,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我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案例導入法、演示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模擬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案例導入法:在學生接受新知識前,導入身邊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講解的內容,再讓案例貫穿整節課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體會知識的實踐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播放微循環結構示意圖,借用教室來演示微循環,使同學們對難以理解的微循環變化有了直觀的印象,從而加深理解。
問題探究式教學: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情景模擬:通過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參考臨床病例,把理論知識融入到劇本中,組織學生排練情景劇。情景劇既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2 教學過程
2.1 課前準備 分發案例和教學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新課內容。以宿舍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分組,各組根據案例編排劇本用手機拍攝情景劇小視頻并發送給教師,教師挑選出比較好的小視頻用于課堂教學。
2.2 課堂實施
(1)導入新課(5min):首先,以產婦大出血引起休克的案例作為新課的導入,讓同學們進行分析討論“產婦發生了什么狀況?”,從而引出休克這一名詞。
(2)新課呈現(60min)
首先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重難點,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其次結合上面的案例和同學們拍攝的情景劇小視頻,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休克的概念及臨床表現,并對概念進行提煉得出休克的本質(微循環灌流量嚴重不足),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當考慮患者發生休克時應注意觀察的六項內容。為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緊接著提出一系列問題“病人發生休克是不是一定會暈倒?血壓是不是一定會下降?神志是不是一定不清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的內容,使學習的過程變成尋找答案和求證的過程。
根據導入案例提出疑問“是什么原因引起病人休克的?”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休克的原因”。同學們進行討論,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補充。教師列出休克發生的始動環節,讓同學們以組的形式按照休克發生的始動環節對其原因進行劃分,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補充。教師要對表現較好的組及時給予表揚,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微循環模式圖復習微循環知識:七個組成、三個交通、兩種調節。將兩種調節簡單概括為兒茶酚胺等物質使微循環平滑肌收縮;而組胺、酸性物質則可使微循環平滑肌舒張。以教室為例,把教室看成微循環[2]。教室前、后門分別為微循環的前阻力血管和后阻力血管,學生坐的每排座位為毛細血管網,來描述正常人體微循環的運行。為下面講解休克各期微循環的變化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機制。同學們利用15min時間閱讀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機制這部分內容,并進行分組討論“休克時分為哪幾個階段,每一階段微循環的灌流特點、臨床表現和發展機制”。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列表歸納總結。應用對比教學法,加深理解。在此過程把思政課相關教學知識引入專業課的學習中。在發生休克時,機體循環血量下降,為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循環系統通過“自身輸血”和“自身輸液”的形式來滿足正常的心、腦血液供應。這一變化體現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集體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個人要服從集體安排;也體現了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面前,要分清主次,首先要解決主要矛盾。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要忘記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布置任務(5min)讓同學們自學休克的防治原則這節內容,并利用課后空余時間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有關休克的防治方法,下次上課并進行總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進行課堂小結(10min)
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本節課進行小結。
(5)答疑解惑(10min)
2.3 課后鞏固練習 根據提示對本章的討論與思考題中的案例進行分析。發布習題,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3 教學評估
對本章的討論與思考題中的案例進行分析,來評估學生對節課的理論知識的遷移使用情況。
利用智慧課堂發布隨堂測試,通過系統的統計把錯誤率最高的題拿出來進行講解,做到及時查漏補缺。
4 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案例引導、任務驅動,情景模擬和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到引導、把控課堂走向、指導學生的作用,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參與,提高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習的效率。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是專業課中思政觀點的滲透,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引導,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云萍,張巧玲,趙蓓蓓,等. 基于護理綜合案例工作坊模式的燒傷病人的護理教學設計與實施[J]. 衛生職業教育, 2018, 36(21): 81-83.
[2] 何俊. 護理專業高職《病理學》“休克”教學設計[J]. 考試周刊, 2018, (12):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