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物理的源頭活水,是一切知識形成和生成的土壤。初中物理學科更是扎根生活,蘊含于生活的點滴之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拓展資源,構建生活化物理課堂,借助生活現象,既激活對物理問題的正確認知,又助推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深層次理解,由此實現物理教學實效的最優化、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生活化資源;生活化課堂;教學實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及“生活即教育”,生活元素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資源。理論與實踐并存是初中物理學科的典型特點,既要對理論知識有所理解,也要用實踐過程驗證課內知識,將知識升華為能力。對此,充分拓展生活資源,挖掘生活中各類素材的教學價值,從而建構出生活化的物理課堂,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內化物理概念,提升探究能力。接下來,筆者將從利用生活化資源設計游戲、改進實驗、發現問題等方面,談談自身的一些見解。
一、 設計游戲,體驗認知
生活化物理課堂的構建,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物理概念以生活化的形式予以課堂呈現,促進學生內化物理知識。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初中物理教師可借助于課外資源,尤其是借助于一些生活化元素來設計課內游戲,促進學生在游戲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內涵,從而促進其物理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講解“力的平衡”這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并具備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具體教學時,學生能夠理解彈力、重力等力學狀態,對于相互作用的力學狀態卻很難理解,這也導致力的平衡探究有了一定的難度。對此,為使學生直觀的體驗相互作用的力,教師便借助于生活中的常見元素——滑輪鞋,設計一個課間模擬小游戲。首先,選擇班級內一名較壯碩的同學和一名較瘦弱的同學進行拔河,結果顯而易見。接著,讓較壯碩的同學穿上滑輪鞋再進行拔河,結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結合這一現象,鼓勵學生思考拔河的兩個過程,體悟相互作用的力作用的狀態。
通過一個與生活元素息息相關的課內小游戲,學生對于物理抽象概念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于受力與施力物體的區分有了更加明確的界限,對于力的平衡及相互作用的內在含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可見,拓展物理教學的課堂資源,不僅能夠建構生活化的物理教學課堂,也能促進學生深層次的理解物理知識。
二、 把握本質,理清概念
物理概念猶如一個個珍珠串聯起來了物理學科,其中也包括諸多的物理原理。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和理清概念,才能真正把握物理學科的精髓。而要深刻、靈活的掌握概念,需要我們教師以生活化的視角加強對物理概念進行解讀,從而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應用本領。
如在教學密度知識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結合平時的觀察,回答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重?哪些物體輕?由于學生過多地參考了日常生活經驗,他們更容易站在自己原本的思維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做出非物理學的思考和回答。對此,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抽絲剝繭,循循善誘,針對學生回答中存在的問題,得出正確的判斷。
由于物理知識蘊含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些觀點已經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針對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錯誤認知,我們教師要本著嚴謹科學的原則,找到學生思維的瓶頸,巧加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概念,梳理正確的認知,從而為優質高效的物理課堂奠基。
三、 自主探究,深度理解
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初中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無數的教學實踐表明,只有與生活實踐充分結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物理教師可拓展課內教學資源,鼓勵學生主動地引入生活化元素,改進課內實驗,在充分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引發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開展。
比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內容時,要求學生了解浮力的產生過程,并能夠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掌握浮力大小的求解方法。課堂內演示實驗前,學生做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課內,學生用雞蛋、清水和食鹽設計了小實驗用以觀察不同濃度下浮力的變化。接著,為具體探究浮力的大小,我鼓勵學生仔細回想常見的生活素材進行實驗的改進,從而更好地開展探究。學生考慮到雞蛋的體積較難計量,于是便選擇了正方形的塑料泡沫予以代替,這樣排開液體的體積就比較容易計算,浮力的大小也能夠測量了。
可見,生活中蘊含著廣博的物理探究資源,能夠為課內物理學科的開展提供形式多樣、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物理教師可結合課內教學的具體內容,鼓勵學生借助于生活資源豐富和改進實驗探究過程,促進物理實驗原理闡釋,使得物理知識能夠“落地生根”,與實際生活緊密關聯,這樣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 發現問題,創新解決
物理學科培養要求中提到,要注重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因此,關注課內知識教授的同時,物理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拓展課程教學資源,為問題的發現和創新解決提供資源保障,為學生學以致用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平臺。
比如,在講解“光的反射”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光反射時遵循的規律,很多同學不能理解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鏡面的角度關系,為此,我給學生出了一個問題,假設教室的一角有一道射向東方的光線,那么怎么用鏡子使這道光反射向北方,學生積極思考,設計鏡子的擺放位置和角度,并在圖紙上標出入射光線、鏡面、法線以及反射光線,當得出答案后,我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激光筆和小鏡子,讓學生按他們設計的樣子進行擺放,看能不能得出預計的結果。最后,我還讓學生對著實際的光線和鏡子表述光的反射規律。學生在立體直觀的光反射現象中,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入射角,什么叫反射角,以及他們的關系和遵循的規律。
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物理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課內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開展生活小實驗,使其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有效解決,以達到創新提升的教學效果,這樣不僅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提升興趣,也使得學生在用的過程中加深理解。
五、 習題訓練,激起認同
物理習題是優化物理教學中實效的重要手段,將生活現象寓于物理習題之中,能夠讓原本枯燥晦澀的物理習題變得鮮活真實,激起學生對物理習題的認同感。為此,我們教師要密切聯系社會熱點事件,借助新聞媒體,從而點燃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動能和重力勢能”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強化學生對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理解,我給學生播放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的視頻:恐怖分子利用劫持的飛機撞擊了美國的紐約世貿大廈、五角大樓,飛機撞擊之下,高達415.14米的110層的雙子樓瞬間變成一片火海,轉眼之間化為灰燼。一架飛機為何造成了讓近3000人殞命,損失超2000億美元這么大的后果?學生在這樣的視頻的播放中,感受了巨大的心靈震撼,體驗了動能和重力勢能對外界產生的巨大的作用。此時,教師出示問題:為什么飛機撞擊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后果?這說明物體的動能與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物理習題如果與學生的生活割裂,則這樣的習題則是毫無生命力的,在學生的眼中也就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的堆砌,學生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對問題的求解完全依賴于課本上抽象空洞的理論,即使答的頭頭是道,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并非能夠對問題有鮮活的認知,這樣的學習低效且無味,學生無異于做題的機器。而將物理問題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結合起來,賦予物理問題鮮活的生命色彩,則問題就會變得真實而靈動。
六、 實驗情境,事半功倍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鋪設實驗情境,將其生動自然地呈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自主融入實驗情境是優化實驗教學實效的不二之選。
在教學“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由于學生在平時對凸透鏡認知較少,如果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僅僅簡單地將光屏、蠟燭、刻度尺、凸透鏡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學生很難在繁雜的規律中發現其中的奧秘,實驗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更弱化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針對學生的認知實際,如果我們實驗之前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光學用具,比如照相機、教室中的投影儀、近視眼鏡、老花眼鏡等,學生在直觀的感知凸透鏡形狀、結構特點的同時,還會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近視眼的同學戴上眼鏡之后就能清晰地看到物體?眼鏡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照相機如何拍攝出遠處的物體和近處的物體?照相機的鏡頭有什么作用?”學生在對這些器具產生強烈好奇的同時,他們會自主合作,相互切磋,探究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鋪墊學生認知的土壤,為學生搭建新知生成的平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優化實驗教學,真正實現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拓展教學資源,挖掘生活素材,建構生活化的物理課堂,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認知具體化,深層次理解物理學科知識,也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開展,深化物理探究意識,提升物理探究能力。可見,以生活化教學元素作為資源予以拓展,不僅可以構建生動形象的物理課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戴榮標.營造生活化物理課堂教學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5).
[2]儲呈美.故事化、趣味化、生活化:初中物理課堂多樣化教學探索[J].中學物理,2015(5).
[3]林杰生.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考試周刊,2013(85).
[4]汪源新.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2(9).
作者簡介:
段紅,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