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映宇
摘 要:公共藝術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藝術人文實踐,不僅使公眾積極參與到公共空間中,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共享空間。民俗元素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演變的結晶,是擁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文章研究公共藝術中民俗元素的運用,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有利于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公共藝術;民俗元素;公共空間
一、公共藝術形態與發展
公共藝術是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產生的美學實踐,它具有城市景觀設計學和人文社會學的雙重品質。公共藝術的空間界域和環境意象共同著眼于實踐中外在的空間和使用者生理感受的相互關系。如今,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無不涉及公共藝術,大到主題廣場、標志性建筑物、購物中心、博物館、星級酒店等,小到墻壁、路口、街道,公共藝術幾乎在人們生活的每一處都有涉及。
公共藝術具有公共性、實踐性、時代性等特點。公共藝術是為人民群眾而服務的,為全社會的人們提供一種文化形式,公共藝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需求,而是符合全社會人民精神世界的藝術產物。我國公共藝術在人們生活空間中出現較晚,公共藝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因為資金短缺、理論指導不足等,發展速度緩慢,與國外公共藝術的發展情況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公共藝術發展不成熟,在人們生活中尚未發揮其真正作用,存在著照搬照抄、單純復制等問題,部分公共藝術作者并不重視作品本身與所處環境的有機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建設以人為本、促進環境與受眾人群互動的公共藝術是十分必要的。公共藝術是時代文明進步的產物,公共藝術產生于人類社會生產發展與生活實踐,在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是由經濟政治決定的,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城市廣場的宣傳板上,隨處可見以民俗元素為題材的公共藝術宣傳。例如,以中國年畫娃娃為主人公,旨在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故事不勝枚舉。人民群眾在欣賞民俗元素繪畫的同時,會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公共藝術是表現社會文化的一種方式,公共藝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由于國家性質差異、社會形態不同,世界各國公共藝術風格迥異。在奴隸制社會時期,那時的公共藝術主要體現在石器文化、銅器文化上,人們對石頭進行打磨加工,產生了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工具。隨著社會發展進入封建社會,為了使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確保封建君主的統治地位,彰顯名門望族的富貴,出現了大量美輪美奐的建筑。改革開放初期,公共藝術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東西方文化相互借鑒學習,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我國的公共藝術的發展要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進步與藝術美學水平提高。
二、民俗元素的內涵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所謂的民俗文化,主要體現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涉及的相關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信仰觀念以及情感寄托等方面的文化集合。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氣候條件、區域環境與生物種類,正是這些不同的因素導致了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不同的民俗也使這些區域變得獨特而神秘,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的居民,長期受到周邊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認同感。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元素。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民俗元素,包括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圖案元素等,利用民俗元素可以設計出獨具匠心的公共藝術作品。經過漫長文化積淀過程,一個民族會形成獨特的審美觀,從而形成一種固有的審美眼光。形成的這種審美習慣將影響當地群眾的審美行為,所以一個民族的審美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般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輕易變化。我們需要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彰顯中國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
在民俗元素中,我們不難看出“神”與“意”的精神內涵,受我國傳統文化中哲學思想的影響,如道家文化中提到的“天人合一”“自然與自在”,在很多民俗文化的發展中把物境上升為意境。我國民俗元素中的“神”與“意”不僅體現著超然物外的豐富內涵,也闡釋了民俗元素中的富貴祥和觀念,這不僅能夠保持我國優秀傳統藝術的韻味,也為其賦予了豐富的時代內涵。
當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在關注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同時,更不應該忽視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我們必須通過文化建設,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民俗文化。我國有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與藝術內容,這些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內容都是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因此,我們要注重保護優秀的民俗文化,保證民俗元素可以更好地為公共藝術設計服務。
三、公共藝術中的民俗元素
民俗元素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有效運用有利于拓展公共藝術創作的空間,更有利于民俗元素的傳承與發展。民俗元素為公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土壤,民俗元素與公共藝術的融合可以拓展公共藝術創作的空間和思路。公共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在精神文明和文化事業高度發展的今天,其發展也十分迅速。在公共藝術創作中,要想更好地將民俗元素融入到公共藝術之中,必須對民俗元素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提取。隨后,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有效地吸取和運用這種特有的審美常識、文化元素,以更好地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需要,從而提升公共藝術的藝術價值。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相互交流的載體,自產生就與民俗元素有緊密的聯系。在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公共藝術作者會與公共藝術作品積極互動,會將自己的價值觀、風俗習慣和民族特征融入其中。因此,在公共藝術創作和發展的過程中,民俗元素的內容和影響會從一開始就凸顯出來。如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的兵馬俑反映了秦朝軍隊的特點;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反映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佛教文化的發展;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反映了中國人民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奉獻精神。韓美林先生創作了雕塑《和平守望》,主要是由菩提樹、橄欖樹、胡楊樹等藝術元素組成,體現了佛教中的覺悟思想、當今世界倡導的和平與發展、欣欣向榮的生命力。雕塑整體挺拔,枝繁葉茂,雕塑中樹木的葉子幻化為鳳凰羽毛,仿佛燃燒的熊熊烈火,呈現出浴火鳳凰的景象,象征生生不息的人類,表現對拼搏精神的贊美和對生命的尊重。
中國民俗元素數不勝數,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的具象元素,還有抽象的文化元素。將這些抽象的文化元素通過變形、夸張、突出的方式改造后,將其運用到公共藝術之中,一定程度上賦予藝術作品新生命,從而使欣賞者產生心理共鳴。比如,韓美林先生作品《祥鳳來儀》中,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百鳥之王,代表著幸福美滿、太平祥瑞、高貴吉祥。在雕塑作品的顏色運用上,采用金銀二色漸變的裝飾,金色是光明、富貴的象征,銀色則代表永恒、純凈。作品在造型設計上,采用兩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契合了“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君子風范。
四、結語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速度越來越快,保護與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國公共藝術創作應在立足當代審美的基礎上,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民俗元素,認識到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使其變得更加富有中國氣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把現代文化理念、民俗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中國傳統民俗元素通過公共藝術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還能更好地豐富公共藝術創作的主題形式。因此,新時代的公共藝術設計師需要努力發掘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努力促進民俗元素與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馬欽忠.公共藝術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3]景榮.關于民俗文化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的幾點思考[J].工業設計,2018(3):75-76.
[4]高立燕.談我國民俗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的有效融合[J].藝術教育,2014(9):149.
作者單位:
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