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云 劉任熊
[摘要]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之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還存在主體發力不均等、保障維度效度不匹配、內外保障系統有“溫差”等問題,尚不能完全保障高等職業教育充分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文章提出安穩經費保障這根“定海針”,以經費保障強基;鎖牢院校治理這把“保險栓”,憑院校治理鑄魂;擦亮質量年報這張“金名片”,用質量年報顯內涵;用好診斷改進這張“新處方”,借診斷改進促規范;揪準教師管理這個“杠桿器”,向教師管理要效益;用足理論研究這個“助推器”,靠理論研究提層次這六條舉措,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舉措
[作者簡介]錢麗云(1980- ),女,江蘇海安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劉任熊(1978- ),男,湖南隆回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江蘇 南京? 21116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教學方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JYD002)、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重點課題“基于江蘇省‘雙高高職院校的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機理及實現路徑實證研究”(項目編號:JSJM19005)和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課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秘書職業素養培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SJM1903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4-0045-05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得到決策層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2016年12月,李克強總理對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做出批示,要求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做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大論斷。2019年12月,在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再次闡明“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為上述愿景可做注腳的一個事實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數已占高等學校數的“半壁江山”。上述多種跡象表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放管結合落實管理責任,高職院校依法治校按章程辦學,基本建立了院校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院校內部質量保證與外部質量評價相協調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但與辦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還存在差距的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尚不夠完善,還存在主體發力不均等、保障維度效度不匹配、內外保障系統有“溫差”等問題。
當下正是高等職業教育大有作為的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持續高質量發展護航?筆者以為,可以從經費保障、院校治理、質量年報、診斷改進、教師管理、理論研究六方面施力,構建更加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一、安穩經費保障這根“定海針”,以經費保障強基
經費之于教育,像水之于生命,沒有充裕的經費保障辦不好教育,職業教育更不能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之上。相較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辦學經費法定保障渠道不穩定;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辦學經費來源單一。在我國現行高校管理體制下,來自于各級政府的財政性生均撥款經費(含學費收入),是公辦高職院校極其重要的經費來源,換言之,“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結構多元化,但財政性教育經費仍占主導”。在增強職業教育經費保障力度上,2014年10月,《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起了很好的導向和約束作用。自2015年以來,全國32個省份(含新疆建設兵團,不含港澳臺)紛紛出臺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政策文件,在每年度的省級財政預算中對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做出安排,建立了高等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保障制度。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顯示,全國各地高職高專院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總體呈逐年遞增趨勢,已由2014年的10155.61元增長到2017年的15455.13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5%,高職生均財政撥款不低于12000元的政策目標已達成。
饒是如此,仍需從三點著手,進一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保障能力。一是建立經費穩定增長機制。一方面,確保全國公辦高等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繼續保持整體上升趨勢,防止高等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出現震蕩變動甚至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在高職生均財政撥款不低于12000元的政策目標達成后,在國家層面再設置更高的“剛性”要求,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經費隨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同步增長。二是繼續采用“獎勵+激勵”的政策“組合拳”,按投入高等職業教育的資金占本省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進行排名,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大的省份,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相對增長速度和絕對量兩個層面,逐漸縮小不同省份之間生均財政經費保障水平的地區差異。三是加大省級統籌力度。在同一省域內,由省級政府統籌,指導各設區市,督促相關廳局委辦,按隸屬關系督促院校主辦或主管部門,參照省(教育廳)屬高等職業院校標準,逐步提升地市屬及行業屬高等職業院校撥款水平,逐步消除不同院校之間因隸屬關系的身份差異而導致的撥款水平不均等現象。
二、鎖牢院校治理這把“保險栓”,憑院校治理鑄魂
近年來,各高等職業院校不斷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以“一章三會”(大學章程、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為基本架構的內部治理體系,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以及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性、民主性,推進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未來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了一個藍圖。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顯著優勢,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鎖牢院校治理這把“保險栓”不能一蹴而就,需久久為功。一是深入推進章程制定,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各地、各有關高職院校認真落實《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按照“一校一章程”的要求,加快制定(修訂)各具特色的學校章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時核準發布院校章程,指導各高職院校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高等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二是設立理(董)事會,激發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積極性。高職院校積極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明確利益相關方的權利和責任,設立有辦學利益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理事會對院校辦學重大事項的咨詢審議作用。三是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擴大二級院系管理自主權,逐步實現校院(系)二級管理。各省應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落實高校獨立法人地位。高職院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探索:探索建設“混合制”、股份制二級院系與生產型實訓工廠,引入社會資本和產業元素,吸納企業、社團等多主體協同育人;實施“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優化校內組織機構設置,遵循分布式領導理念,推行校院(系)二級管理體制,實現管理重心下沉;探索大部門制改革,梳理優化合并部門職責,優化校內管理服務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與效益;強化校內二級機構目標考核和中層干部聘期考核,提升院校內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擦亮質量年報這張“金名片”,用質量年報顯內涵
2011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國家、省、高職院校定期發布高等職業教育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形成了國家、省和院校(企業)三級質量報告發布體系,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成為體現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區域響應的有效表征和我國高職教育主動向社會展示、回應社會關切的重要渠道。近些年來,高職質量年報制度全面落實,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每年發布《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向全社會公布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狀況,對全國高職教育的投入質量、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進行詳細分析,并以50強的形式對全國高職院校進行單項排名。各省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部要求,組織編寫高水平的省級質量年度報告,進一步提高年度質量報告的可讀性。各職業院校把發布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作為展示辦學水平、回應社會關切、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的重要內容和自覺行動。據教育部相關文件通報,公開編制報送院校質量年度報告的高職院校,從2015年的1277所增加到2018年的1352所。2019年,全國高職院校質量年度報告實現了應報盡報。
為讓質量年報這張“金名片”含金量更高,還有多招可用。一是大力鼓勵企業編制企業年報,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地位。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及各省紛紛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均要求不斷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斷顯現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可對編制的企業年報數量和質量做出明確規定,要求規模以上企業對組織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等做法和成效予以描述,引導企業重點從企業資源投入、參與高職教育教學等方面編制企業年報。二是穩步提高質量年報信度效度。保持國家質量年報結構與體例基本穩定,保證所包含的“學生發展、教學改革、政策保障、國際合作、服務貢獻、面臨挑戰”六個部分內容基本涵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固化“計分卡”“學生反饋表”“資源表”“服務貢獻表”“落實政策表”“國際影響表”六張數據表指標內涵,使之成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的新型管理工具,為展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據;建立完善質量年報“三審”制度,通過公開省級報告排名、舉行質量年報發布會等方式,引導各省編制報送高質量的省級質量年報,借助省級教育科學研究院、評估數據中心等類智庫機構,對轄區內的院校報告和企業報告實行逐級審核把關、進行合規性審查。三是把高職院校質量年報關口前移。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將質量測量口徑與范疇再縮小,探究編制所轄市、縣、區一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總結展示本省不同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發展成果;高職院校可嘗試建立校、二級院(系)乃至專業層面的三級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使年度報告發布主體及質量報告內容向各教學單位及辦學專業延伸。
四、用好診斷改進這張“新處方”,借診斷改進促規范
自2015年啟動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以來,診斷與改進制度作為一種創新機制,其效果逐步顯現,正融入職教戰線不斷提升質量的自我進化基因序列。近年來,各省相繼成立省級診改工作專家委員會,制訂診改運行實施方案,明確診改工作推進時間表和工作步驟。至2018年年底,全國成立31個省級診改專委會,共有29個省份啟動了診改試點,省級試點院校達252所,成立校級診改工作領導小組的高職院校有787所,形成了國家、省和學校三級診改工作機制。
“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呼喚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借診斷改進促規范,提升治理水平,當是診斷改進工作的應有之義,也是任重而道遠的質量自治工作。一是健全組織機構,進一步完善診改機制。深入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復核工作指引(試行)》等文件,充分發揮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的診改中樞作用和學校、機關、企業等不同領域專家的作用。二是加強培訓指導,進一步普及診改理論。在前些年成功實操運行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診改研究,匯編理論文章,公開出版專著,形成診改系列理論。同時,通過承辦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診改分論壇、開展專題培訓等,加強宣傳引導。三是鼓勵先行先試,進一步推廣診改成功經驗。全面總結梳理全國診改試點院校成功案例,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制訂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運行與實施方案,逐漸形成診改內生動力機制。
五、揪準教師管理這個“杠桿器”,向教師管理要效益
教師、學生是校園的兩大主體,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揪準了教師管理這個“杠桿器”,多措并舉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就能事半功倍。一是繼續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省級層面進一步下放權力,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將教師等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權下發給高校,逐步落實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自主評審、政府宏觀管理相結合的職稱評審制度,將“雙師型”作為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的必備條件,鼓勵高等職業院校制定和執行反映自身發展水平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標準。二是不斷優化“雙師型”教師素質結構。國家優質高等專科學校和“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要勇立潮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認定標準。有條件的省份與高職院校制定具有區域或校本特色的“雙師素質”專任教師認定標準,多途徑、多渠道、多方法提升教師“雙師”能力。將“雙師型”教師按初、中、高三個等級分類,實行分類認定、動態調整、職業導向,不同等級對教學和專業實踐能力的要求依次增強,并且將校外兼職教師也納入認定范圍。三是理順體制機制增加企業教師來源。推動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按崗聘用、競聘上崗。鼓勵院校在辦學體制機制上創新管理,鼓勵各院校引導教師按照自身特點分類發展,將專任教師逐步定位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設定不同的評聘標準分類評聘。四是完善評價標準保障學校用人自主權。制定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實施“工作價值量化評價體系”,細化職業資質、崗位業績、工作創新和其他貢獻四個維度積分標準,探索建立“按需設崗—按崗定責—公開聘用—合同管理—績效考評—多元激勵—優上差下”的人事管理體系。
六、用足理論研究這個“助推器”,靠理論研究提層次
近些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加強了職業教育科研機構建設,形成了國家、省級、市(地)、校四級研究機構體系。截至2018年年底,設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院校達560所,教育專業研究機構全職工作人員為2667人。2016~2018年期間,全國有19個省建立了省級研究機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經費額度達6348.20萬元,職教研究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項目達3665項。
與普通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相比,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起步和形成規模的時間都略晚,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還存在隊伍弱、層次低、成果少等不足,靠理論研究提層次,任重而道遠。一是建立健全科研機構,加強標準建設。據統計,2017年、2018年全國設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院校數分別為547所、560所,教育專業研究機構全職工作人員數分別為2515人、2667人。然而,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員大多處于“散兵游勇”狀態,缺少平臺和團隊,單兵作戰多,協同研究少。因此,需要組建更多的像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這樣的省級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形成一批示范性研究基地,打造新型專業智庫,形成集聚效應。二是圍繞熱點問題開展應用研究,引領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應重點圍繞專業(群)建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終身學習等方面,聚焦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家標準體系框架。在這方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完成4項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制訂,是個很好嘗試。
高等職業教育系統內部運行狀態受多重因素影響,其辦學最終成效亦取決于院校、政府、企業、師生、社會等諸多利益相關方的態度與行為。因此,要構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質量保障體系,就目前而言,仍有較大難度。但如把前述六條舉措并舉,必將對構建完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焦以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N].中國教育報,2018-11-10(1).
[2]韓鳳芹,王勝華,張宇暄.中國職業教育財政發展七十年演變與啟示[J].地方財政研究,2019(10):33-44.
[3]童衛軍,池云霞,莊榕霞.高職創新發展有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績效評價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吉明明,馬金平.分布式領導理念下的二級學院治理路徑探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44-49.
[5]劉任熊.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響應:問題表征及優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80-88.
[6]劉任熊,李暢,吉國慶.從履職到履責:關于高職教育質量年報科學規范發展的十點思考——寫在高職質量年報制度實施五周年之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4):22-26.
[7]謝琪,丁金昌.基于“雙高”建設的高職教育校企“雙元”育人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24):12-18.
[8]鐘曉敏.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5):90-94.
[9]趙映川.淺析地方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J].中國高校科技,2019(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