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在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同時,增加小學生語文知識儲備,提升小學生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文章將對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進行介紹,分析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作用,并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加以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探索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從傳統的對語文知識加以傳授逐漸轉到以學生作為主體,通過學生的自由表達實現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的方向上來。作文先導式教學就是這種先進教學理念下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語文教學模式。
一、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概述
(一)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小學語文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加以應用,能夠利用語文知識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先學習語文的語法、詞匯和生字等,小學生在學習這些零散的語文知識時,很難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增加了學習和記憶的難度。利用“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教師將引導小學生“作文”或“說文”,在實際應用中,小學生會產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學習欲望更加強烈,從而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二)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 自主性
采用“作文先導式”教學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構建讓學生表達的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說文”或“作文”。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充分了解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能夠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增加小學生表達的欲望,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的動力。
2. 整體性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將語文教學內容分成了若干部分,小學語文教學中側重于識字、掌握詞匯,低年級很少設計造句和作文,語文知識被人為分解成一個個片段,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被弱化,學生學習這些知識過程中,缺乏必要載體,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很不理想。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將“作文”或“說文”作文語文知識的載體,將零散的語文知識結合起來,讓語文知識成為一個整體,增加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3. 活動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需要為小學生創設語言應用的情境,通過活動的形式讓小學生產生表達的欲望;再通過表達產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進而引發小學生對語文知識探索的興趣。因此,在“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下,活動性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4. 生成性
采用“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習經驗,將學生的生活體驗作為一種語文教學資源,通過創設情境和引導方式,讓這些資源發揮作用,指導學生進行“說文”和“作文”表達的同時,引導小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探索。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其內在需求和主觀意識的變化逐漸生成的,具有明顯的生成性特點。
二、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作用
(一)讓小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采用“作文先導式”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學生會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他們的詞匯和文字的儲備不足,在“作文”和“說文”中所用到的文字和詞匯尚未完全掌握。這時,可以運用字典等工具書,對詞匯和生字進行查閱,從而增加小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遇到不會書寫的字詞,還可以用拼音代替,在“作文”過后,通過查閱后,再用字詞進行替換。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小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二)提升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社會實踐進行口頭或書面表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學會觀察身邊事物的方法,掌握看待事物的角度,培養小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促進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教學課題的生成
作文先導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顛覆,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下課題的硬性引入,而是通過小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進行表達,教師按照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例如,在進行小學一年級部編版《口耳目》課程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要讓小學生掌握字的書寫。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準備了相關圖片在課堂上進行播放。畫面上呈現出口、耳、目的圖片。
教師:“同學們,哪位同學能夠說說我們每天都在做什么?”
小學生會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對生活經驗進行回憶。
學生:“老師,每天早上,媽媽都會給我做早餐,我吃了早餐就來上學?!?/p>
學生:“我早上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就拿著書包上學了?!?/p>
學生:“早上起床,我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洗臉刷牙,在學校,我能學習寫字,聽老師講課?!?/p>
教師:“同學們,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做這些事情我們都用到了哪些部位?”
學生:“口、耳朵和手!”
教師在引入課題時,利用了圖片給學生進行簡單提示,然后引導小學生進行簡單“說文”,讓學生通過回顧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將生活中的場景與語文知識聯系起來,進而引出教學內容。
(二)教學內容的整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將語文知識割裂開來,分為了拼音部分、識字部分以及閱讀和作文部分等,這種方式讓語文知識變得零散。利用作文先導式教學,將這些知識進行整合,能夠讓寫生對拼音和識字變成一種“需求”。
例如,在進行《口耳目》課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表達的生活場景記錄下來。這時將會出現一個共同的困難,小學生只會表達,不會書寫,教師可以將拼音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口、耳、手”字形的同時,學會拼音和書寫。
(三)提升學生觀察能力
采用作文先導式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認真觀察,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說文”和“作文”,才能讓學生產生語文知識應用需求。
例如,在進行《口耳目》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用口、耳、目能做哪些事情。這樣學生才能積累更多“說文”和“作文”的素材,確保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順利開展。
四、 結束語
作文先導式教學將語言和文字表達作為教學目標,在完成目標過程中需要對各種語文知識進行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理解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對這種教學方式熟練運用,才能使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慶節,劉開普,王相寶.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7).
[2]顧子玲.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2017(2).
作者簡介:
莫麗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鎮飛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