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斌
【摘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家校共育是教育昌盛的重要途徑。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部門應同澤同袍,直面新時代家校共育的痛點問題,梳理新時代下家校共育的成功舉措和實踐經驗,不斷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路徑,努力促成良性、健全的家校共育機制的建立,以此推動學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推動新時代教育的繁榮昌盛。
【關鍵詞】家校共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育人觀
家校共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學校誕生之日起便有了關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各種形態的不斷探索和調整。不同時期,因為家庭和學校雙方以及社會對教育有不同的認知而呈現出不同的家校互動的形態,當然,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區域,也因為教育制度、文化背景、育人理念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家校共育的思考和方式。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組織,家庭是生命場的中心,是一個人形成行為習慣、情感價值、人格心靈、意志品德的最原初的場所;學校則是學生走向集體、走向社會、走向更專業學習和更全面發展的主要場所,兩昔互相補充,共同承擔育人的責任。然而,隨著中國教育嵌人全球化之中,家長和學校各自懷著多重的教育期待,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的同時也衍生了難以名狀的教育焦慮。當前學校普遍承載著過多過重的教育責任,已經明顯屬于“不能承受之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家庭和學校之間沒有。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思慮更多的是讓學生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卻忽視了父母本身才是學生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更是他們成長成人的真正的教育基礎的事實。因此,在新時代探索家校如何做到真正共育,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唯有家庭和學校聯盟、家長和老師聯手,才能有效激活家校共育的源頭活水,實現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新時代新挑戰,家校共育難點三問
(一)一問父母育人觀。觀念決定人或組織的行為,父母的育人觀將直接影響到其教育子女的行動方向和路徑抉擇。父母養育子女,在合適的年齡將學生送到學校接受專業的教育。但是,父母送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成為北大、清華甚至哈佛、劍橋等名牌大學學生?或者,有一技之長、能找一份好工作的社會有用人才?或者,就是為了學生一生的幸福?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很多父母并沒有真正思考過教育的目的,或者沒有想透徹,有些父母甚至就是為了卸下家長自身的育人“包袱”。這里,便涉及到父母育人觀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很成問題的問題。
事實上,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是在并沒有很好的生理、心理以及經濟條件等準備的情況下當上父母的。面對學生的出生,欣喜過后,更多的是育兒焦慮和教育焦慮。在這些年輕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面子或炫耀的“資本”,或者是人作為成人階段的必然經歷,是自帶命運感的一部分。很多時候,他們教育孩子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作參照,而不是充分考慮自己孩子的情況,還有些把教育孩子看成是枯燥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教育市場化也帶來了副作用,導致父母們更多的育兒焦慮。蒙臺梭利博士曾告誡我們:“成年人對所見所聞可能無動于衷,但嬰兒要根據自己的見聞來塑造自我。”這很好地詮釋了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最基礎部分。
(二)二問學校育人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教育三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要回答這三個問題,育人理念必然要回歸到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上,是真正為了立德樹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還是多出名牌學校學生?是迎合家長的成績為重還是遵循學生德性成長優先原則?應該可以肯定,被教育焦慮裹挾的育人觀必然導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為陣,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讓位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包攬了部分本該由家庭教育承擔的責任。此種情形之下,家校共育貌合神離,育人效果可想而知。
學校育人觀總是有形無形地影響著教師的施教,學校的育人目標通過教師的具體教學得以實現。因此,學校的辦學理念必須直抵“育人為本”的教育本質,科學的育人觀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養、品德的塑造、科學價值觀的確立,使他們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
(三)三問智能時代教育觀。前段時間,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對全國18個主要城市的3萬多名“00后”學生和家長的調查發現,“00后”學生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玩游戲占51.7%,有57.2%的初中生擁有陌生網友。同時,有高達72.9%的家長最愛的媒介也是手機,同樣有沉迷于網絡游戲、微信、QQ等工具的現象,而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或問題時,21.4%會選擇通過手機網絡來查詢解決,而不會選擇問父母,主動在第一時間選擇問父母的學生不到10%。概而言之,城市“00后”兒童新媒介使用低齡化趨勢明顯,家長在線時長遠遠多于陪伴學生和參與學生學習成長之和。家庭教育大道上充斥著大批“無證照”的新手父母,當父母不用培訓上崗,他們對如何教育、引導自己子女成人成才感到很迷茫,甚至無意間成了帶壞學生的“幫兇”。
與此同時,當今的青少年一代從一出生起,便置身于一個無所不能、四通八達、繽紛絢麗的網絡世界,在這個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絡電視所“駕馭”的互聯網環境中,他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原著民,網絡上的游戲、交友、視頻、電子書等,已經成為了學生乃至成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由此可見,當下家庭內部的親子關系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信任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瑞典教育家哈巴特曾說過:“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智能時代背景下有效的親子溝通缺乏重視,家庭的教育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家長的教化意識和育人責任必須提上現代教育議程。
二、新時代新形態,家校共育實踐探索
近五年,國家教育部連續出臺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意見及相關推進規劃。2019年,家庭教育更是成為教育部年度攻堅計劃之一。很顯然,重新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家校共育指導服務體系,形成家校共同的育人觀,已成為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
朱永新老師曾撰文說:“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無論是傳統的家訪面談、家校互信、親子共讀,還是新父母學校、家長學校、志愿者服務站等,或是利用網絡新媒介來拓寬家校互動渠道,亦或是區域特色的家庭教育舉措,都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家校共育經驗。然而,在“互聯網+”的新時代,面對家校共育的新挑戰,我們需要思考更全面、更系統、更有力的推進家校共育新形態。
(一)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家校形成教育共識。要實現有效、可持續發展的家校共育,轉變、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是至關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一環。一個有教育思想的家長肯定是學校教育的支持者、參與者、同盟者。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需要立足于學校本有家長群體的具體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共育共享學習活動,大力推進每一位家長通過學習提升教育素養,并真正認識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以家長學校為中心,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讓家長了解學校發展的最新動態,參與家長課程設計,給學校品牌建設建言獻策等等,促進家長的換位思考和對學校教育的參與熱情。同時不定期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學者到學校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給常見的家庭教育問題找良方,“喚醒”家長的教育意識。當家長從根本上明白了“教育是慢的藝術”“家庭是生命場的中心”“一個問題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不跟孩子一起學習的父母是不稱職的父母”等基礎又重要的教育理念,轉變“把孩子交給學校就可以了”的觀念,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中來。
(二)豐富學校教育活動,家校聯手實踐共育。通過開展豐富的家庭教育活動,讓家長切身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成民和對學校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學校以學生為紐帶開展各種形式的親子活動,如,親子閱讀、師生共讀、學校開放日、藝術節展示、兒童節策劃等,邀請家長深度參與,以此增進家長與學校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也更了解老師的工作形態一從而成為學校教育的積極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納學生家長資源,把他們的職業優勢和愛好特長轉化為學校的育人資源,把“家長進課堂”作為一項常規活動,開設第二課堂家長課程,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孩子學習生活成為一種日常。再者,還可由學校組織開展“家長沙龍”“父母成長交流會”等活動,邀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經驗的家長們進行分享,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川柔討,形成家長互動互助的平臺。
(三)拓展社區教育活動,“三位一體”共促成長。家校共育需要社區教育力量輔助,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工作體系,這是一項關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更為廣泛的系統工程,需要聯合婦聯、關工委、社區、社會公益組織等一同參與進來,組建更大的教育合力,努力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社區、職能部門、社會機構等聯動或輪動的教育工作機制,通過構建共生共榮的激勵機制,比如,學校教師和家長可走進社區,開展“家長論壇”“書香家庭評選”“家庭故事分享”“育兒心聲”等活動,還可依托學校的門戶網站、公眾號或當地電視臺等平臺嵌人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教育理論指導等,形成一個突破學校管理和家庭局限、沒有圍墻、面向社會所有家庭的開放式社區教育新形態。同時,依托鎮街、村社區對學生進行深度家訪或師生愛心結對幫扶等活動,可以對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及生活狀況等有更具體的了解,尤其對留守孩子、單親家庭及家庭貧困的孩子,便于精準愛心幫扶。
走進新時代,面對新挑戰,開辟新形態,家校合作共育更是合作共贏,以家庭教育為基石,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引導家長更多地參加學校生活,敬畏教育,懷抱生命,實現家長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江濱,胡楠楠.大學生家校共育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31(12):32-36.
[2]唐紅松.家校共育的思考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7(28):31-32.
[3]劉小洪.家校共育的現狀及提升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17(08):7-10.
[4]賓玲.家校共育,讓孩子的人生幸福起航[J].教育科學論壇,2017(08):22-23.
[5]李愛.蒙臺梭利環境教育理論研究[D].寧波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