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娣
摘要:知識產權意識涵蓋認知意識、情感意識和意志意識三個層面。目前,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整體狀況不容樂觀。本文以中原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為例,提出應正確設定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目標,合理設計知識產權意識教育內容,優化知識產權教育教師隊伍,創新專業課教學模式。
關鍵詞:紡織工程;知識產權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3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27-0051-04
我國是全球紡織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但并非紡織品強國,究其原因,與紡織品行業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有很大關系。2016年我國發布了《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目標是向紡織強國沖刺。《規劃》認為我國只有堅持以技術變革引領行業創新的道路,積累核心專利,打造自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的壓力下真正成為紡織強國。而實現紡織產業的大發展,關鍵在于人才的支撐,這就需要紡織行業從源頭上入手打造核心競爭力,培養創新型人才。鑒于知識產權對紡織行業的引領作用及紡織強國建設對具備較高知識產權素質紡織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高校應當主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進行教學探索和改革,結合紡織專業不同課程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知識產權法律教育和實務技能教育分階段分層次融入專業教育中,增強知識產權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培養和造就復合型創新人才的目的,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紡織強國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國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現狀分析
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以后,高校開始全面開展知識產權素質教育,但多以通識課的形式出現,內容多為普及知識產權基礎法律知識,沒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學習。學生對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了解不夠全面,更談不上對知識產權制度較好的利用。在2017年至2019年,課題組成員對國內幾所紡織類高校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圍繞知識產權意識培養與紡織專業授課教師和學生代表進行了座談。整體來看,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知識產權認知意識不夠深入
知識產權認知意識是指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現象的知曉、理解和把握。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現象的基本感知,以及對知識產權制度基本范疇、基本規定和國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基本措施的了解等,認知意識處感性認識階段[1]。
課題組通過對國內幾所紡織類高校紡織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實地座談調研,發現學生對知識產權只是淺層次、表面化的認知。比如,在談到“知識產權的種類”時,大多數學生能說出三大知識產權種類,即專利、商標和著作權。但是,關于專利的具體分類、專利的三性要求、專利申請的策略、商標注冊申請時機的選擇、商標的國際化注冊、商標防淡化措施、著作權的權利內容、作品的種類等知之甚少,說明學生沒有全面掌握知識產權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疇和具體制度。目前,大多數學生表示接受的知識產權教育不是主要通過學校獲得的,而是從報刊、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中了解到知識產權的相關信息。
1.2 知識產權情感意識價值取向模糊
知識產權情感意識是指建立在基本認知基礎上而形成的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情感、評價和態度。從宏觀角度來看,體現為對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認可和信仰,從微觀角度來看,體現為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可、對知識創新行為的尊重[1]。只有將對知識產權的基本認知提升為一種認可與信仰,才能更好地推動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
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對知識產權關心度不夠,談到“如果您所在的學校組織知識產權專題活動,您是否愿意參加”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坦稱不會參加此類活動。另外,談到“知識產權意識提升與科技創新之間關系”問題時,幾乎沒有學生能從“有利于增強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技能、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三個角度做出完整回答。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雖然認識到知識產權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還是不清楚知識產權的具體作用何在,因而對知識產權的情感、評價及態度有待加強。
1.3 知識產權意志意識明顯不足
知識產權意志意識是指建立在認知意識、情感意識基礎上的尊重他人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制度開展創新活動并保護自身權利的態度。具體表現為:尊重意識,即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意識;創新意識,即基于對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重要性的認識,而體現出的創新創造意識;運用和保護意識,即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意識。[1]在現代意識中,主體性意識是最根本因素,涉及主張自身權利和尊重他人權利。[2]因此,在知識產權意志意識中,尊重意識與運用、保護意識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1.3.1 尊重意識。調研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購買過盜版圖書和冒牌商品,這是由于我國目前總體消費水平還不夠高,特別是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絕大部分由父母提供,因此,大學生購買盜版商品也就不足為奇。但總的看來,目前我國大學生無論從意識上或行動上,都沒有自覺地去抵制盜版制品。另外,論文網上抄襲現象尤為常見,存在著作權侵權行為。近年來,盡管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度有一定提高,但尊重知識產權的狀況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
1.3.2 創新、運用與保護意識。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在進行技術研發前應進行技術查新。前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曾指出:“在知識產權領域,沒有人管你創造發明了什么,看重的是你的創造發明有沒有取得法律保護。”[3]創造活動進行前,務必結合研發目標進行科技查新,以免出現重復創造活動,最終研發成果并不能獲得知識產權保護。美國有關科技創新的一項調查表明,“不重視專利信息,憑空構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夠成功。”[4]另外,學生對“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融資等運用方式”了解不多,知識產權轉化意識不足。談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形式”問題時,學生們大多想到的只有司法保護訴訟途徑,對行政保護、社會保護、自我保護途徑了解甚少。同時,學生們不了解“紡織服裝企業定牌加工中的知識產權侵權現象”有哪些,更談不上如何防范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2 增強我國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實效的路徑思考
2.1 正確設定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目標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內容的選擇、教學模式的設計取決于教育目標的定位。傳統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知識產權法學研究人才、知識產權法律實務人才,而對高校理工科學生而言,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定位應基于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本質,同時應結合行業需求及相應專業課的課程目標。
對紡織工程專業學生而言,知識產權教育應結合專業課設置,分層次、分階段與專業學習相融合,實現目標定位恰如其分、難易適中。在大一和大二年級,應重在提高知識產權認知意識,了解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規定;在大三年級上學期,應重在深化知識產權情感意識,認可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在大三年級下學期和大四年級,應重在增強知識產權意志意識,做到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學會保護并運用好自己的知識產權。
中原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2019年度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并于同年度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工程教育認證”和“一流專業建設”都對學生明確提出了“創新性”要求,通過將知識產權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能夠較快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同時通過對知識產權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做到知法守法,既能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也可充分運用法律固化和維護自身的智力成果。
2.2 合理設計知識產權意識教育內容
由于培養目標不同,紡織工程專業知識產權教育不能簡單地照搬傳統知識產權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在學生參加學校知識產權通識教育之外,要梳理具體專業課程與知識產權的耦合點,將知識產權理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對知識產權教育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依據不同的教學階段設定差異化的知識產權教育目標。
2.2.1 圍繞提高知識產權認知意識。近幾年來,中原工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一直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知識產權法律基礎》《商標法入門》《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等知識產權方面的通識課程,在大一和大二期間參加相關通識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知識產權認知意識。此外,提高知識產權認知意識的教育應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比如,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開設有《紡織材料學》,授課教師在介紹被授予了專利權的新型功能性纖維或面料時,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為什么要申請專利?獲得專利權能為企業帶來什么?申請專利需具備哪些條件?專利的分類有哪些?為了在銷售時將此種功能性紡織材料與其他紡織材料相區別是否要申請注冊商標?注冊商標能為權利人帶來哪些利益?面料上的紡織品設計圖案具備獨創性時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等等相關基礎知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責任擔當意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系統地理解知識產權相關基礎知識。
2.2.2 圍繞深化知識產權情感意識。在對知識產權基本制度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大三年級上學期應著重加強知識產權情感意識的培養。比如,中原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在大三上學期開設有《紡織經濟與貿易》《紡織品進出口實務》等課程,授課教師在介紹如何提高我國紡織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及紡織品進出口業務中的注意事項時,要讓學生明白:現代紡織服裝產業聚焦于高科技含量、特色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只有積累自主核心專利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要重視品牌建設,實施品牌戰略,要注重商標的國際化注冊,確立對商標的獨占權利,并以注冊商標為核心進行廣告宣傳,擴大商標國際知名度,才能穩定占領國際市場;紡織品進出口業務中要避免進出口產品侵犯當地的知識產權,否則會面臨侵權的風險,以及為了避免這種風險,應在進出口合同中寫明知識產權擔保條款等等。通過以上講解,學生會進一步認識到知識產權制度在紡織經濟與貿易、紡織品進出口業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從而愿意主動地利用各種途徑去增強對知識產權的了解和認識,進而喜歡并熱愛上知識產權。
2.2.3 圍繞增強知識產權意志意識。在對知識產權基本制度有所了解并對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充分認識之后,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應著重增強學生的知識產權意志意識。中原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分別開設有《紡織品設計與開發》《紡織品經營管理與促銷》課程,授課教師可圍繞紡織品研發前的技術查新、技術方案是否要申請專利、申請何種類型專利、紡織品的注冊商標保護、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紡織品圖案的著作權保護、商標圖案的著作權保護、紡織服裝營銷中的品牌戰略、紡織品研發及紡織貿易中的商業秘密保護、知識產權被侵權后的救濟措施等展開講解,引導學生在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學會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自身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
2.3 優化知識產權教育教師隊伍
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目標的實現與師資隊伍建設密切相關。應當根據知識產權教育任務組建“專業教師為主、客座講師為輔”的教學隊伍。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紡織工程專業教師的知識產權培訓,縮小學科差距,提高知識產權教育教學質量。另外,可以邀請高校知識產權專家、以及專利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實務界人士結合紡織行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開展專題講座,開闊學生的眼界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彌補專業教師實踐教學的不足。
2.4 創新專業課教學模式
要實現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目標,同樣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傳統的知識產權教學以課堂理論灌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而紡織工程專業知識產權意識教育應做到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
2.4.1 理論教學方面。對紡織工程專業學生而言,學會運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創新成果是首要目的,所以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知識產權實務部分,例如獲得知識產權的實質條件、獲取知識產權的流程、維持知識產權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的手段等。
2.4.2 案例教學方面。紡織工程專業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訓練,法理功底和法律思維較差,教師授課時要從身邊的真實事件或案例出發,結合專業課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識,學會靈活運用知識產權制度。譬如,在講授《紡織品設計與開發》時,可提出如下問題:家用紡織品會涉及到哪些知識產權?然后可以“水星家紡”為例,介紹其開發的硅藻土纖維、芳香纖維、負離子纖維、吸濕排汗纖維等產品,這些新型功能性纖維可以申請發明專利。此外,為了與其他的家用紡織品品牌相區分,“水星家紡”設計了自己的商標圖案并申請了商標注冊,從而獲得了商標權;具有獨創性的“水星家紡”商標圖案還可以獲得著作權;在產品宣傳營銷過程中使用的“戀一張床,愛一個家”廣告語也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
2.4.3 實踐教學方面。除了校內教學,還可以通過比賽、實驗、實習、參訪等豐富的實踐教學內容形式開展知識產權教育。在專業課老師的指導下,中原工學院紡織專業學生參與了SAMPE超輕復合材料學生橋梁機翼競賽、全國大學生綠色染整科技創新競賽、全國大學生材料設計邀請賽(MDC)、“金三發·蘭精·安德里茨”杯全國大學生非織造材料開發與應用大賽、“紅綠藍”杯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魯泰杯”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外貿跟單(紡織)+跨境電商職業能力大賽、中原工學院紡織品設計大賽等多個賽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增強;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知識產權部門實習,了解企業圍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所采取的措施;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實習,熟悉知識產權的申請流程以及申請文件的撰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紡織行業相關研究課題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紡織行業的相關技術開展專利信息檢索、專利地圖制作等。
3 結語
紡織工程專業等高校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應當與專業教育密切結合,找準進行知識產權教育的切入點,切實加強學生對知識產權基礎知識的認知與把握,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使學生掌握知識產權申請的基本流程、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手段,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產權進行創新、創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實力,助推創新型國家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士林,蘇益南,何銘.高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提升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5):77.
[2] [美]波斯納.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78.
[3] 田文英,紀夢然.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知識產權教育[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9):48.
[4] 梁燕.高校科技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廣東高校知識產權相關問題實證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