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其實踐能力,教師應該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提高課堂教學成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學情和心理特點為基礎,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實施學生互助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教學;小組合作;合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8-0030-02
引 言
小組合作學習于1970年始于美國,并于1980年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實質性發展。1990年,我國部分學校對小組合作學習法進行了實踐研究。通常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是將3~6名學生劃分為一組,以小組活動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所有教學內容均可在小組內部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加強學生集體意識、合作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多方驗證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面對新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采取高效的合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和質量水平,構建高效課堂。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1.擴展學生學習空間
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之間的競爭關系轉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關系,并且將傳統教學中師生單項交流轉變為師生之間多向交流或學生之間多向交流,為學生創造更多發表見解的機會,同時營造良好自主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鍛煉其創造思維。此外,小組合作學習將課內學習擴展到課外,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愉悅情感[1]。
2.彰顯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其學習積極性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組員之間相互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還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并接受不同觀點,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3.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每位學生都要保持高漲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各小組將學習任務均攤到小組成員身上,群策群力,暢所欲言,將每位學生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這樣無論多么困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綜合素質及終身學習夯實基礎。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相互幫助并進行知識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強化其集體觀念[2]。
4.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化被動為主動,轉變學生旁觀者角色,使其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小組中的學生會將已經掌握的知識或技能傳授給小組其他成員。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學生要想讓小組成員對知識更加清晰明了,勢必要對相關知識、材料詳細閱讀;其他成員要想在課堂上脫穎而出就要盡可能地做好預習工作,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然而然也會隨之提高。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高效合學策略
1.科學合理劃分小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至關重要。通常情況下,合作學習小組是由6名學生構成的,包括2名優秀學生、2名中等生及2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互教互學,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要遵循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確保每組成員無論在性別、性格還是學習成績等方面都存在合理差異,簡而言之,要將每個學習小組濃縮成小班級,從而真正實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盡管各個小組成員層次不同,各個小組的成員構成狀況相同,但都為組別之間的公平競爭提供了保障條件[3]。
此外,小組成員中男女比例一定要適中,否則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進行,尤其是物理課程的教學。例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這部分內容時,學生需要設計實驗,以驗證串聯電路電壓的關系,其中需要連接電路AB兩點,測量電壓值。倘若小組中只有一個女生,其他成員激烈討論或動手連接時,這名女生就會孤零零地待在一旁,無從下手。相反,倘若小組成員中女生較多,在相互幫助進行連接時,這也不敢,那也不敢,遲遲不能進行實驗。這種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小組內部男女比例失衡。故而,在劃分小組時,小組內的男女比例一定要均衡,將男生的大膽、女生的細膩等不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2.選擇適宜學生作為組長,小組成員各司其職
教師將學生科學合理劃分成若干小組后,不能急于讓學生合作學習。要想確保小組合作順利進行,提高合作學習成效,各個小組都應該指派一位優秀學生作為本組組長。組長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得力助手,更是教師的代表,在小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讓一位各方面都比較優秀、責任心較強、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能承擔本組成員分工、協作及合作等相關工作,從而確保小組合作順利進行[4]。成績突出的學生在其他方面不一定優秀,教師不但要了解哪些學生具備擔任組長的能力,還應該對這些學生的能力進行重點培養,將可以擔任小組長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培訓,讓他們清楚了解小組長應該做的事,明白如何做得更好。
此外,小組內其他成員也有相應的責任,如副組長、記錄員及監督員等,應各司其職。其中,副組長主要負責小組內部紀律,均衡發言時間,為所有成員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記錄員負責將小組討論過程中的重要信息記錄下來,保證小組成員在實驗時不至于手忙腳亂,能夠準確總結實驗數據和結果;監督員主要監督小組合作學習是否公平公正,同時監督成員的作業完成情況。小組成員都應該清楚了解自身扮演的角色及承擔的相應責任。小組成員的職責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段時間后,教師可將他們的角色進行調換,讓學生進行多方面嘗試,同時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及合作學習的質量水平。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和分工,從而快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3.轉變教師角色,制訂科學的教學設計
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應轉變教師以往權威的角色,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轉變為指導與參與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點撥作用。例如,在教學“變阻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將本節課的研究內容引出后,為學生準備干電池、燈泡、鉛筆芯、開關及導線,由各小組設計電路圖,并通過實驗對電路圖進行驗證。學生基本可以將電路很好地連接起來,但是在小組討論改變燈泡亮度時遇到了瓶頸,有的小組認為可以改變電阻大小,有的小組認為可以改變干電池的數量,還有的小組認為可以改變電阻長度。在學生無從下手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告知學生生活中電源的電壓是220V,不能改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就能想到可以改變電阻也就是上述材料中鉛筆芯的長度。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課堂形成了積極探索的學習氛圍,各小組間的競爭都非常激勵,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及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教師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應縝密地進行教學設計。物理這門學科的課型不同,不同教學內容要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不能盲目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牢牢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例如,在教學“內能的利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成員集思廣益,探討出更多的答案,如利用內能加熱水、保暖、制造機械能、建設蔬菜大棚等。學生的答案未必全部都是正確的,但是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偽存真,進而總結出正確答案。
4.構建完善、健全的評價與激勵機制
小組評價可以反映出該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狀況,是小組合作學習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評價的方式有很多,如組別間進行評價、小組內部自評、教師點評等,或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教師點評時不僅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應該注重對合作學習過程的評價,將小組評價與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緊密結合起來。
無論采取何種評價方式,教師都應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如口頭表揚或評優秀小組等,獎勵的目的是讓學生清楚哪些行為是有價值的。在激勵作用下,學生將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現出來,激發潛能,進而培養了合作意識,提高了合作能力。
5.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除教師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外,最關鍵的還是學生應清楚知道如何學習。學生身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教得再好都不如學生會學,因此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養成的學習習慣包括兩方面,分別為自主學習習慣及合作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將合作學習時間長期堅持下去,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時間、內容及質量進行嚴格要求,在為學生施加壓力的同時,提供原動力。此外,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合作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進而提高課堂成效。
結 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彌補學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其探索能力。但是小組合作學習也存在小組內部成員分工不明確、合作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逐步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各個環節,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水平,加強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王清輝.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學周刊,2020(19):41-42.
丁超.淺析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20(06):88.
拓俊儒.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J].名師在線,2019(24):48-49.
曾秀琴.小組合作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195-196.
作者簡介:楊祎煒(1993.1—),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