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潤玲
摘 要:教育作為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基石,其中特別是關乎學生素養培育的小學教育,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可是,許多人對學生的教育場合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只看到學校的教育作用卻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扮演的角色。因此,文章將深入探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能做到和諧統一。
關鍵詞:小學;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開展教育改革就顯得勢在必行,而這當中的重點便是素質教育。小學對于學生來說是別開生面的,在這一階段所受到的熏陶與培養,不僅對個人成長,更對國家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和學校內外發力,而非片面依仗學校教育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 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促進
學校和家庭作為小學生的成長教育中重要的兩大推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中,學校教育應當居于主要地位,而家庭教育則作為必要補充。正所謂教書育人,教書的工作交給學校,可育人的責任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倘若二者能夠完美融合,將對學生、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一)給社會發展帶來效益
學校作為承擔教育任務的場所,可以看做是學生不斷成長直至邁入社會的臺階,倘若學校教育失敗,那么就難以保證所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可是即便學校教育成功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的存在,缺少了這一部分的補足,培養出的孩子將很難具備健全的人格。因此,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的有益互動作為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恰當且必要的。活絡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雙向互動,分享教育經驗與心得,能第一時間讓學生家長親身參與并監督學校各項措施的制定與實施,進而為家校關系構建一條和諧通道,學生也因此收獲溫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家校雙向互動可以為學校管理層帶來家長的反饋意見,從而靈活地對學校教育工作做出調整,進一步理順學校的管理與規劃,減少矛盾沖突,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分力量。
(二)為學生健康成長送去保障
家校教育的有機互補成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長效保障。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崗位不斷對新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可唯一不變的是,身心健康是一個人幸福成長生活的基石。可在當下,伴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換代和對工作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工作壓力指數也成倍增長,因此,許多家庭在算這一筆賬的時候,不自覺地把天平傾向于多掙錢、努力工作而忽視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且不說許多家長做不到對孩子應有的關心與培養,甚至連最起碼的監管也無心付出。這樣就造成惡性循環,不肯給馬兒喂草,反倒質問馬兒為什么不快跑,長久下去,孩子的性格和品德漸漸就會出現問題,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學校再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等到了社會上出現強烈的因無法適應所帶來的后遺癥,那時就悔之晚矣。在某種程度上,小學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許上是大同小異的,也就是說,家長帶頭參與學校教育不僅僅是促進學生成績的改善,更是對孩子健康健全人格養成所必須盡到的責任,也只有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澆灌下,孩子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三)為學生學習錦上添花
小學生因為年齡、心智、性格等因素,往往無法自始至終的高效學習,甚至于常常因為情緒的波動或接受到的不良引導而厭倦學習,家校雙向互動則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這些問題。無論哪一方察覺到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都能夠及時互相通報來獲取關于孩子近況的信息,從而準確地分析問題原因。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使老師掌握到孩子家庭狀況方面的信息,也能讓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心理波動、學習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雙方的共同疏導溝通,甚至于互相指出彼此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正,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量身打造適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一方面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提高,另一方面,也增進家長與教師的互諒互信,讓學生獲得更多地被呵護感,進而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主觀積極性,帶來學習成績的上升。
二、 家校教育有效結合的方法
在較為具體的介紹過家校教育結合的益處之后,下文將進一步展開關于如何增進家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方法。
(一)建立長效溝通機制
我國的相關部門應當率先發起制定健全的家校長效溝通機制,搭建交流與問題反映平臺,從制度上為對實際的家校溝通進行規范要求,并同時擔負起監管與糾正的責任,從而避免因缺少制度規范所帶來的無序化、糾紛等問題。同時,有關部門也應用實際行動發起倡議,大力推動學校教師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合作,并把最終成效納入教師的考核與獎勵體系中,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性。當然,也會對家校合作的限度作出要求,堅決遏制在推行過程中出現的消極不合作現象,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參與者進行相應處罰,努力促進雙方共同的參與協調。
(二)建立自發性的交流監督小組
倘若只有學校中的教師單方面的努力也很難獲得最大效益,因此,建立一個由家長群體自發組成的交流監督小組就極為重要。一方面是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日常管理,建言獻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交流小組的形式,讓家長能夠不間斷的獲取孩子學習狀況的信息。交流小組將成為連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管道,學校可以在開家長會的時候統計有參與意向的家長名單,采取定期為其講授公開課的方式來向家長展現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學習態度。交流小組將在以下教育互動中發揮作用:增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把學生家長對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建議以及不理解上報給學校,通過與學校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后,再把學校針對建議所進行的改變及時反饋給家長,使得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順暢;交流小組還可以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工作,譬如集體參觀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安全設備,給出反饋,保障孩子的學習生活舒適與安全。
(三)豐富家校交流工具
在過去,家校交流的方式往往是開家長會或者家訪的形式,這就要求雙方都要騰出空間、時間來進行交流,不僅舟車勞頓,而且效率十分有限。因此在信息化溝通手段極大豐富的當今社會,家校之間交流的手段也應該相應的靈活。比如通過建立QQ討論組或者微信群的方式,教師可以實時的在自己空余時間給家長匯報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讓家長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再有就是可以利用相關教學軟件給家長和學生同步發放作業,讓家長了解到學生作業布置和完成情況,起到家長和教師的雙重監督作用。
三、 家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幾點事項
家校交流歸根究底還是要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因為小學生的心智、性格等還不夠成熟,所以才要引入家長和教師這兩個主體共同參與,但終歸有限度存在,以下是開展家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值得引起家長和教師的注意。
(一)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
學生才是教育活動服務的對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只是作為輔助存在,絕對不能對這二者產生混淆。家長和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時要時刻謹記學生是中心,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圍繞其展開,倘若家長和教師一味地忽視學生的主體感受,而盲目的推行自己的教學理念,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二)學習活動中,家庭教育不可越過學校教育
因為強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向互動,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因此可能會帶來一些誤解,比如在學習活動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甚至家長可以越過教師,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學校教育才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導,因為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完備的硬件設施,聘用了能力突出、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相較于家庭教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對學生學習教育活動的主導要掌握在學校手中,學校應該及時向學生家長通報教學活動情況,并引導家長配合。只有家長和學校之間積極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同時學校也要主動地為家長開辦相關講座、培訓等,為他們介紹最新的教育成果,幫助家長能夠適應在家校交流和孩子成長中的合理角色。
(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開展良性合作離不開家長的教育理念轉變
當今,許許多多的家庭只擁有一個子女,因此,孩子對于家長而言就是名副其實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不僅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在學習生活中也放縱許多,這樣在和教師的溝通中就可能出現問題,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孩子不能過度的溺愛遷就。過度的順從可能會讓孩子高估了自己的話語權,以為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就一定會被滿足,如果自己要求沒能得到滿足就是別人的問題,就是不正常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而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因此,家長對于孩子的節制是必要的,孩子犯了錯誤就該批評,想當然的順從與溺愛只會害了孩子,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長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要嚴厲的教育孩子,正確的引導離不開寬厚和鼓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言行往往就反映出這個家庭的氛圍和家長的素養,倘若家長不能以身作則,那么就不能奢求孩子能做出多好的表現。前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投機取巧,走捷徑,結果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后也效仿其父,貪贓枉法,最終父子雙雙入獄。許多家長在關心孩子時唯成績是問,成績考得好就喜笑顏開,考得不好就愁眉苦臉,極大地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懂得及時疏導,而是一味地埋怨孩子不夠努力,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有繼續努力的動力,反而極大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帶來的挫敗感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無法承受的。所以家長要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的想法,有意識的學習先進、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而非沉重負擔。
四、 結語
簡而言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是優勢互補的存在,過去常常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心理,這樣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只有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成長,與教師良性配合,共同關注孩子的點點滴滴,才能為孩子未來擁有美好幸福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程肇基.附屬型家校互動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6):105-114.
[2]雷望紅.競爭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關系的互動邏輯:基于江浙兩地城區學校的實證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9(9):55-65.
[3]馬健生,鄒維.論學校及其功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4):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