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峰
摘 要:做好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是推動初中體育教學水平進步、實現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對于落實初中體育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先對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意義進行闡述,之后對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原則予以分析,最后對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助力初中體育教學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體育;創新;因材施教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成了初中教育階段各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體育學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也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實現教學改革。但從當前的教學環境來看,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創新并不順利,具體包括教學創新環境不佳,教師創新方法有限,學生興趣不足等多個方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創新在初中體育教育事業中的關鍵性指導地位,提升初中體育的校園教學地位,做好以新課改為基礎的初中體育教學工作創新勢在必行。
一、 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意義
對初中體育教學工作予以創新的意義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工作對其予以概括和總結,并將其作為教學創新的指導方針。
(一)構建優質教學環境
做好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創新,能夠實現對優質教學環境的構建,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縱觀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教學環境欠佳是導致其教學效果不好的主要誘因,那么教師必須要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新,來實現對優質教學環境的構建,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由此來實現對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二)增強學生參與動力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實現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能夠實現對學的參與動力增強,這對于提升課堂師生互動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帶來重要支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他們的學習熱情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但從當前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來看,部分教師存在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動力,初中體育教育效果因此受到影響。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教師必須要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帶給學生更為新穎、豐富、充實的課堂學習體驗,這給學生的課堂學習動力激發帶來了重要支持。
二、 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原則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做好對其教學創新原則的分析,能夠為教育創新工作效果的提升帶來助力支持。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學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設計,確保所設計的體育創新教育模式,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實現體育技能水平的進步,實現初中體育教育的基礎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進行教學模式的設計,以確保體育知識、技能可以通過最科學的方式予以展示,為學生的進步帶來助力。例如男女生的身體素質不同,體育興趣也不同,教師就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以保證男生、女生都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快樂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體育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實現對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促使他們通過課堂學習獲得體育素質的提升。以往的體育課堂雖然也會設計游戲,但存在忽視學生學習需求的情況,這使得體育游戲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做好對體育課堂的創新設計,并實現對寓教于樂教育目標的實現,以確保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為他們的學習進步和綜合素質發展帶來助力支持。
(三)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是體育教學創新的重要原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體育的競技性,并通過體育競技來實現對學生的體育潛能挖掘,提升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一些比賽的機會,例如課堂訓練階段進行比賽,提升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籃球、足球等比賽,讓體育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中,并讓學生通過體育活動獲得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水平的進步,由此實現初中體育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
三、 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的策略
從當前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角度來看,想要實現對其教學模式創新,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借助體育游戲,進行課堂導入創新
從當前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是導致體育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形式,來完成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實現對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狀態的教學環節,但長久以來此環節都是以熱身操為主,雖然熱身是體育課堂中的關鍵內容,但并不代表課前熱身就一定要采取單一的形式。
筆者在了解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的基礎上,選擇借助體育游戲進行課堂導入環節的創新,其目的就是借助游戲來吸引學生,并讓他們通過游戲體驗獲得熱身,由此做到熱身與興趣激發兩不誤的課前導入效果。在導入游戲創新設計時,為了保證學生的興趣度,筆者會定期對導入游戲予以更換,以求獲得良好導入效果。例如“五角一元”就是最典型的課堂導入游戲,游戲中學生分為“五角”“一元”兩部分,教師說價格,學生按錢數在5秒鐘之內進行組隊,沒有找到隊伍,或隊伍錢數與價格不符的學生淘汰,留到最后的5人獲得勝利。又或者筆者會在傳統熱身操的基礎上,通過配樂、動作改良等方式,讓其變得更具有律動感和趣味性,以確保學生能夠在熱身操時獲得更好的身心體驗,由此來提升他們參與熱身操的主動性,為課堂導入工作質量的提升打下基礎,實現教學創新目標。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創新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創新是教學難點。因為體育學科是以戶外為課堂的教育模式,因為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的限制,想要實現課堂教學創新具有一定難度。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內容,分析自我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認為體育課堂不應在教學形式、教學環境上過于局限,語數外等以教室為基礎的學科尚可走出教室,體育教育一樣可以走進教室,通過對室內創新教學方式的應用來推動初中體育教學改革。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當中的典型代表,將其應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是一次具有改革意義的創新活動,但其并非不可行,相反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更好地完成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這對于提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進行“實心球”的教學時,學生始終無法掌握投擲實心球的要領,每次投出的實心球距離都達不到合格線。筆者在觀察學生學習表現,反思教學行為的同時,決定將他們帶入教室當中,運用信息技術對他們進行二次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筆者先為學生播放了奧運會鉛球比賽,讓學生通過觀看比賽產生競技意識和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筆者為學生展示了投擲實心球時身體的動態圖,并對其予以逐步分解,讓學生發現投擲實心球時身體各關節的連動狀態,肌肉的發力狀態等,由此來提升他們在投擲實心球時的技巧掌握。與此同時,筆者還運用信息技術為他們展示了錯誤投擲狀態的表現,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幫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經過信息技術的教學后,學生投擲實心球的效果有了明顯提升,這讓筆者感到欣慰的同時,也講定了筆者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體育教學創新的信心。
(三)開展體育競賽,進行課后訓練創新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課堂訓練是培養學生體育技能水平,提升學生體育素質的關鍵教學環節。傳統的體育課后訓練,教師通常會在復習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活動。這種方式雖然能夠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權,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惰怠性,一旦自由活動他們必定沒人影,真正進行課后訓練的學生寥寥無幾。所以,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必須要進行課后訓練的創新,體育競賽由此得以出現。
從體育課堂教學角度來看,競賽是學生最常接觸的學習內容,因此表面上看競賽似乎并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但初中生的好勝心強,只要是競賽就一定會激發出他們的參與欲望,這為課后訓練創新帶來了重要支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會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競賽方式,極大程度做到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競賽當中,實現對他們的體育素質鍛煉。例如在完成接力跑教學后,筆者就根據學生的水平將他們進行混合分組,并讓他們進行男女混合4×100米接力比賽。在該比賽中學生都表現出了較強的斗志,雖然最后的結果存在輸贏,但學生都體驗到了競賽帶給他們的訓練體驗,他們不僅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接力跑技術水平,同時也感受到了速度與激情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由此得以提升,初中數學創新教育目標也由此得以實現。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做好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還能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這對于實現初中體育素質教育目標,推動初中體育教學水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創新教育的價值,并能夠在做好學生學習需求分析和素質教育目標研究的基礎上,對創新教育模式予以設計和開展,帶給學生新穎、愉悅的課堂學習體驗,并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到體育學科的魅力,從而做到借助教學創新改變初中體育教學狀態,為進一步落實初中體育學科教學地位,推動初中體育教學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曉洋.運用體育游戲教學手段,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20(16):143-144.
[2]王成賢.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路徑研究[J].科技風,2020(14):92.
[3]胡毅強.初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教育理念的融入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9):217-218.
[4]戎永祥,鄭萬紅.探究以快樂體育為導向下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4+6.
[5]潘好云.自主學習新課堂在體育課堂中的運用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9):174-175.
[6]李超.淺議初中田徑教學創新的方法[J].田徑,2020(3):64-65.
[7]方燕,劉榴.初中體育課堂“七巧板”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創新[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139-140.
[8]鄧嬌玲.快樂體育為導向下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構建初探[J].才智,2019(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