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坤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人才的培養(yǎng)。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供了有力支撐。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應在堅持與時俱進、有效性、主體性、互動性等原則指導下,整合資源促進移動平臺有效融合,轉變理念保障教學過程協調有序,依托內容穩(wěn)步推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關注課余及時追蹤教學效果評價,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關鍵詞:新媒體;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當前社會已進入到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出現了微視、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人們來到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同時也給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一定沖擊。充分利用微視、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拓寬思路,強化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著力研究并著手解決的課題。
一、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但參與性不足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是保證教學水平,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方式。思政課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課堂學習氛圍。目前,各個高校尤為重視思政課教學改革和教學方法革新,積極發(fā)揮思政課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例如在新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翻轉課堂、微課等,即為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思政課課堂并不活躍,部分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并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普遍存在玩手機、遲到、早退、睡覺、學習其他課程等問題,而教師對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關注不夠,甚至放任不管,極大影響了思政課育人質量。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不足導致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融入教學過程不佳,壓抑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教學內容豐富但聯系實際不深
教學內容是教學根本,是開展教學的基礎。只有注重教學內容,更新教學內容,才能真正教書育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更新及時,與時俱進,做到了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課本,融入教材體系。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豐富且龐大復雜,各種互聯網技術為教學內容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然而理論知識的重復講授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流,學生依靠多種載體獲取理論知識,但理論聯系實際不多,導致教學內容豐富聯系實際不深的情況出現。這一現象進一步拉開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指導不夠,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不能真正聯系實際。
(三)教學目標明確但側重點不晰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就是要利用課程教學培養(yǎng)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挠杏萌瞬拧P旅襟w背景下互聯網普及加快,互聯網與移動技術相結合,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在當前的校園中,幾乎所有學生都利用互聯網開展學習等各項活動,這為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明確,但是面對龐大的教學內容使教學的重難點不夠清晰,教學規(guī)劃不夠有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安排課時不夠,對一些重要的理論知識點解讀不深,未講清楚來龍去脈,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使教學目標大打折扣。同時,新媒體背景下由于措施不力導致既定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甚至教學效果無法保障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此,面對層出不窮的各類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充分把握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充分利用新式媒體,開展好教學活動,培養(yǎng)出更多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必須堅持有效性原則。在新媒體時代,移動學習平臺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重要載體,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新選擇。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碎片化的時間,如何真正發(fā)揮其學習的功能就顯得尤為必要。因此,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堅持有效性原則,做到有效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借助無線通信設備等手段,拓展學習資源,服務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背景、學習手段,做到不同群體不同方法,因勢利導,有效學習。
(二)主體性原則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地位愈發(fā)突出和重要,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如果學生觀念不轉變,學習理念不跟進,學習狀態(tài)不調整,學習方法不創(chuàng)新,即使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也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新媒體時代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把學生的地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中,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都應利用各類新媒體,并依據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精心設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融入課堂教學,而不是排除在課堂教學之外,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以主體性為原則,確保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
(三)互動性原則
教學互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教師通過教學互動能夠更好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為接下來的教學準備提供參考。傳統教學課堂,教學互動不多且形式老套,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新媒體時代為更好開展教學互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堅持互動性原則,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利用新媒體,教師要發(fā)揮移動互聯網的互動優(yōu)勢,使學生對教師和學習資源產生交互。學生通過教學互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積極性得到調動,學習效果也得以提升。
三、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整合資源促進移動平臺有效融合
雖然新媒體時代已來臨,但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仍有很多教師不能很好利用各類技術資源,他們沒有將這些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大多停留于教學表面,融合程度不深,利用較少。新媒體時代,是各類資源相互交融、相互融合的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需要整合教學資源和技術資源,將各類教學資源與不同技術資源有機融合,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同時,各民辦高校也可以將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如教師、技術等及時共享,將優(yōu)勢經驗及時推廣普及,做到各類資源與新媒體技術、移動學習平臺的有效融合,充分發(fā)揮出移動互聯網的優(yōu)勢,實現教師課堂講授與技術資源的深度融合。
(二)轉變理念保障教學過程協調有序
新媒體已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離不開新媒體的支持。新媒體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角度,教師的教利用新媒體還不普及,學生的學利用新媒體還不充分,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不夠協調有序。因此,教師和學生首先需要從理念上進行轉變,積極樹立“互聯網+”意識,有效利用新媒體加強教學和自身學習。只有理念轉變,重視新媒體技術,才能更好解決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協調因素,維護課堂教學秩序穩(wěn)定,保障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實現既定目標。
(三)依托內容穩(wěn)步推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思政課內容理論性強,一些內容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學習起來疑惑較多。在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應依托內容,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擺脫照本宣科的老思想,豐富教學活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便于學生學習。因此,思政課課堂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多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實際,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文字、影像等形式表現出來,使教學形式更加形象生動,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應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生進入大學首先接觸的一門思政課,其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快適應大學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對此,思政課教師可以依托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制作微課的形式講解有關內容,以在線討論的方式研習有關問題,以闖關答題的方式檢測學習效果,做到即時互動,有效互動,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與此同時,除理論講授外,教師也應創(chuàng)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艷.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89-92.
[2]沈壯海,史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15-21.
[3]王春蘭,譚嬌龍.移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挑戰(zhàn)及應對之策[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09B):10-13.
[4]張曉云.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