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頌華 高龍飛 王琦 龍彥澤 胡彬彬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新時代。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對于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文交流,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尤為重要,“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為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其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對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指向,總結了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化人才應該具備的素養和能力,提出了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新思路,有助于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專業技術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 國際合作辦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是新時代背景下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因素,校企合作培養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既要具有國際化人才的基本素養,還要具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專業技術知識與經營管理能力。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擴大教育開放的相關要求,培養“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較強創新應用能力、能夠熟練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并參與國際事務的國際化人才”是新時代國家開放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強國內外之間校企合作對于培養適應新時代開放發展所需要的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新時代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是以英語溝通能力為基礎、延伸至工程技術領域的創新應用型人才,但其人才培養不是簡單的“專業英語”+“創新應用能力”+“工程技術知識”的“物理”模塊式的培養路徑,而是“英語”、“創新應用能力”與“工程技術知識”的培養模式有機契合,既有“物理”的“疊加”方式,更有“化學”的“內化”機制,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需要以相關專業知識為根本、綜合能力培養為依托的知識能力培養體系,既需要高校與企業等分別加強培養,也需要國際間相關單位進行合作構建國際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新時代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具體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專業技術知識、國際化視野、團隊協作精神。
2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思路
2.1拓寬國內外合作辦學渠道
國內高校應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加大國內外相關高校合作辦學力度,營造國際化教學環境與教學平臺。已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向中國相關高校發出合作辦學的邀請,希望國內的應用型技術類高校與其相關高校進行合作辦學。高校也應重視創新應用型高層人才的交流培養,可通過高端國際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
2.2加強國際化校企合作
通過國內外相關高校與企業間合作,建立緊密的課程銜接體系,并充分發揮國內外企業的作用,聯合開展相關的國際化校企合作項目,增加國際交流與實踐的機會,創新人才培養手段。使學生們積極參與項目實施過程中,還可擴展為交流生項目,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學到基礎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參與國際項目實施過程,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還能夠通過國外的交流與實踐機會去感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工作環境等,為將來從事國際事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2.3構建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更加注重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運用現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設計包括“課內實踐”、“課外實踐”與“國內企業實踐”、“國外交流實踐”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在保證理論教學基礎上,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依托國際合作項目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使實踐教學環節體現出多樣性和層次性的國際化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培養出通曉國際合作準則,基礎扎實、專業面寬、工程實踐能力強,能熟練運用英語溝通交流的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
3結語
總之,為了培養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國內外相關學校、企業應加強合作,從實際出發,立足實踐,探索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協同創新,從人才培養的意識、機制、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促進國內外校企間的合作,培養適應新時代開放發展的國際化創新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仝月榮.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與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01).
[2] 王治江,何冀,谷雙.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應用[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6).
[3] 祖艷鳳,李海東.“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A].“決策論壇——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7.
[4] 茹煜,鄭梅生,緱斌麗,李建華,周宏平.依托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實施校企聯合指導學生團隊畢業設計——以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