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放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人格設置的學科,如何豐富、發(fā)展與完善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本文從“情”、“趣”、“法”這三方面提出了提升策略。希望通過情感教育、課堂互動、探究式學習使《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學理論進一步完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提升策略
一、有情——融入情感教育
第一:融入情感教育需要挖掘教材情感教育資源。
授課使用的教材是承載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可以將信息傳遞給學生、老師,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交流的媒介。但是教師、教材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單單只是存在著認知信息的傳遞,它們還有情感信息的交流。所以,如何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取,并對其進行加工,是對教師的考驗,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知潛力的發(fā)掘,甚至還會影響到課堂效率。《道德與法治》課本當中含有大量的圖片、故事以及詩歌等等,這其中都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有顯性情感因素,也有非顯性情感因素。顯性情感因素是那種文字性的或者是圖片性的材料,利用聲音將其傳遞給學生;非顯性情感因素根據字面理解就是沒有文字或者圖片能夠闡述的客觀事實。首先對于課本中的顯性情感因素,教師要做到利用語言襯托教學情境,做到利用聲音傳遞情感。對于教材中那些非顯性情感因素的內容,就要求授課教師能夠對其融入一些情感色彩。這些都需要老師能夠對其融入情感因素到里面,使得課程更加對學生有吸引力,引起學生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品質。
第二: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網絡情感教育資源。除去課本之外,情感教育還需要教師挖掘發(fā)現其他情感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下載到各類所需的資源。各種有關情感教育的網站、資料數據庫、博物館網站等,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也極大方便了教師的情感教育的開展。
第三:融入情感教育還要自主開發(fā)社會情感教育資源。教師不僅要能將教材中的內容講述清楚,還要善于使用生活中豐富的案例,自主設計教學資源,讓教學的情境更加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家的意味”這一章節(jié)的授課中,老師可以通過網絡下載課本之外的感人事跡“體操媽媽”丘索·維金娜的故事,將其引入課堂之中,利用多媒體視頻音頻的直觀性,將學生帶入到社會真實事件當中,感受“體操媽媽”為了孩子勇敢付出的愛。同時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置身其中,又聯想自己,回想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自己與家人之間是否也有這樣的付出與愛的表達。利用社會真實事跡滲透情感教育,這樣真切的感受必將能夠為學生帶來心靈沖擊,更好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二、有趣——課堂互動教學
在教育學領域,課堂互動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和相關媒介,通過多種形式、多種層面的交流互動進行相互作用,以達到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是個難題,同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有些班級能順利開展,學生表現非常活躍,但是有些班級整體比較沉悶,所以在進行互動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寫生的獨立人格,助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首先,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此時學生剛剛從課間的玩耍放松狀態(tài)轉為緊張的上課狀態(tài),因此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設計要有吸引力。能夠體現互動教學特點的導入活動有很多,主要的形式有:可以通過進行復習回顧、交談提問等談話導入新的課程;還可以展示典故、案例、名人名言等故事導入新課;播放音樂、圖片、視頻、FLASH動畫等多媒體影音導入新課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其次,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設計要形式多樣。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的范圍比較廣,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相對而言,這門學科的課堂活動形式也更為豐富。知識類的課堂活動,包括復習回顧、當堂習題練習、當堂知識總結等。能力類的課堂活動,包括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辯論會、展示表演能力的情景劇、鍛煉合作能力的小組討論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類的課堂活動,包括增強法治意識的憲法宣誓、激發(fā)愛國情感的詩朗誦、表達親情之愛的寫給父母的一封信等。按照課堂活動形式的新穎程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傳統(tǒng)的課堂活動和新興的課堂活動。傳統(tǒng)的課堂活動,包括案例解讀、音樂欣賞、視頻觀看等。新興的課堂活動,主要是指借鑒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而產生的比較新穎時尚的課堂活動,借鑒《超級演說家》的演講類活動、借鑒《奇葩說》的辯論類活動等。
例如在進行“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程章節(jié)導入時,可以與同學們互動談話,互聯網的發(fā)展,使現代的中學生們也可以早早的接觸到網絡,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上網的主要活動,瀏覽什么內容,常玩什么游戲,在這些活動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分享,等等這些話題可以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使課堂知識更加親近。新課導入完成之后,對于學生的不同想法比如,網絡交友利大于弊,因為自己在網絡上結交到了一起學習的小伙伴,每天一起學習監(jiān)督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而另一方面有些同學會認為網絡交友弊大于利,因為不知道對面手機屏幕下方人的真實面孔,一不小心會上當受騙。對于這樣的想法,老師不能一刀切地按照書本上內容說網絡交友到底好不好,通過舉行辯論賽的形式,讓同學們自由發(fā)揮,暢所欲言,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與他人的思想碰撞之中,形成對“網絡交友”這一話題的全面看法,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世界觀價值觀。
三、有法——探究式學習
首先,探究式學習需要我們恰當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恰當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一是指事件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選取的案例必須是確實發(fā)生過的事,而不是虛構產生的;二是指學生能產生真實的感受。有些案例雖然是真實發(fā)生,但距離學生太遠,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因此,選擇案例時要注意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件。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都是圍繞學生的自我成長展開的,只有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才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導向模范作用;而八年級和九年級的教材內容側重于法治和國情教育,內容本身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因此需要教師選取身邊事件為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看似遙遠的東西其實就在身邊。
其次,探究式學習還需要我們精心設置探究問題。探究式學習要達到理想效果,必須有適宜探究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設置值得探究、適合探究、利于探究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引發(fā)學生內部的思想矛盾斗爭,從而深刻理解所學內容。在探究討論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且能夠引發(fā)學生思想上的矛盾點,可以進行激烈爭論,而不是“非黑即白”無需討論就可得出結論的問題。問題設置要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這是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進行合作探究前,一定要深思熟慮,精思巧構。
例如,在“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章節(jié)的授課中,老師首先為同學們播放一段視頻材料,視頻內容是兩位同學之間的對話,同學A想讓同學B幫助其作弊,因為同學A沒有好好復習,擔心成績不理想而被父母發(fā)現沒有好好學習。同學B非常能夠理解同學A的難處,害怕父母的責罰,但是考試作弊又是違規(guī)違紀的不公正行為。同學B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該如何選擇。這樣的問題,對于中學生威嚴,很可能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同學們可以產生共鳴,體會到材料中兩位同學的真實感受,從而能夠真正思考自己在那種情況下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在老師的引導下,達到探究式學習的目的。最后經過老師的總結將課堂回歸到本章節(jié)的主題上,“友誼與成長”。不健康的友誼不利于成長,對于同學不正確的行為加以規(guī)勸制止,會影響到同學之間的友誼。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是貫徹新課程改革、改進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互動教學也會成為未來學術研究的重要問題。探究式學習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品質、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希望通過情感教育、課堂互動、探究學習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能更加有情、有趣、有法,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喜歡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馬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才智,2020(16):108.
[2]范舒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化課程資源運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3]趙軍.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