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結敏



【摘要】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為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們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小學作文教學的水平。思維導圖也稱心智圖,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收集材料、組織思想并指導作文修改。本文旨在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對傳統作文方式進行改革,對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應用的相關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高年段;作文教學;提高寫作
小學語文教學的“寫作困難”從未得到實質性解決,這使教育界同仁感到困惑。思維導圖同時具有圖形和文本繪制技能。不同級別主題之間的關系在從屬和相關級別的圖形中表達。主題關鍵字與圖像,顏色等相關聯以創建內在連接,充分利用閱讀、記憶、思維的規律,開發左腦和右腦思維,從而釋放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小學作文教學活動中運用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角度進行寫作訓練,形象化和操縱思維過程。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運用這種創新的寫作形式來提高寫作水平和綜合能力。
一、初識導圖,激發興趣
小學生在作文寫作時運用思維導圖,這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點、感受和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遵循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一致地想象寫作的主題、內容、結構等,因此,寫作的整體邏輯變得更強,文章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也變得連貫。
為了使學生對思維導圖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必須要先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技巧。老師可以提前閱讀《我的第一思維導圖》,本書使用許多示例介紹思維導圖的定義和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然后,教師使用思維導圖,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板書,讓學生看到如何繪制文章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理解它們的各個方面。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二課《桂林山水》的課文教學,老師可以要求學生瀏覽全文并識別文章的主題(通常標題為主題)“桂林山水”,該文章主要是寫了桂林的山和水,此時便確立第一條分支;繼續瀏覽文字,得出的結論是,桂林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桂林的山的特點是奇、秀、險,以確立第二條分支。學生再次閱讀,會在文本中看到作者使用了更多的修辭方法來更具體地寫桂林山水之美,這時學生可畫出第三條分支……這樣,一篇課文的結構思維導圖就形成了(見圖一和圖二 )。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顯示更多形式豐富、制作精美的思維導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思維導圖的美麗和妙處。
二、以圖促寫,提升實效
有效地改進思維導圖在教學作文中的作用,是基于小學作文教學規則和思維導圖的特點。通過將思維導圖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知識的結構可以更直觀,寫作的內容也可以組織得井井有條,這可以幫助學生理順寫作思路并增強寫作目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要是沒有把應當寫的東西經過明白而周到的考慮,就不該動手寫。” 在上課之前,學生們通過自己創建和繪制思維導圖來提前預習,以改善自己的寫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幫助學生交流、修改和完善思維導圖,并根據思維導圖的結構進行寫作,通過以上的訓練,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創新意識。
作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實踐,收到較好的效果。如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習作是“感動的事”,學生可利用思維導圖將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表達出來。第四組的習作是“熟悉的人”,學生可先把想描寫的人物的外貌、性格特點以及所寫文章的布局謀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圖三、圖四)。學生繪制好思想圖,然后寫作,他們寫的文章的內容將更加詳細。
將習作練習與思維導圖相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表達特定的細節,清晰的組織結構和合理的布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和表達能力。
三、巧用導圖,完善習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 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水平”。 因此,作文評估應讓學生參與評估實踐,并成為作文評估的大師。只有這樣,作文評改才能扎實有效,事半功倍。近幾年,筆者將思維導圖納入了小學作文評改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作文評估和修改作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對作文進行評估和修改的能力,從而實際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范改引路,亮起明燈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改變對構圖的評估時,教師使用思維導圖來指導寫作并以塊和線的形式顯示寫作內容,以可視化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直觀的地圖表達信息,并使用直觀的地圖進行展示。創造力可以幫助學生具體化抽象主題。筆者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魏書生老師曾制訂出學生評改的八條要求進行創作,以中年級為例,總結起來就是“八看”。再把一篇優秀作文該具備的要點編成三字歌,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如圖五),學生將獲得有關如何指導作文評改的清晰指導。
文無定法,修改也沒有固定的法則,但要學會要領。盡管學生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來評估和修改他們的作文,但剛開始就讓學生自己瞎摸,往往不得要領。因此,教師要進行示范評改。一要幫助學生掌握修改符號。為便于理解評改意圖,要統一:增、刪、調、換的各種符號。二是幫助學生掌握修改步驟。做到:一憶(回憶作文要求);二查(檢查習作,根據要求找到問題,寫下來);三畫(用統一符號畫出毛病所在);四改(根據問題逐個動筆修改)。
(二)確立模式,形成習慣
適當運用思維導圖,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評估和修改能力,還能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如果學生熟悉評估標準和方法,則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 學生可以使用兩種主要方法來進行作文評改:
一是自主修改,重在改。學生對照教師提出的評估要求,琢磨自己的思維導圖是否有需要更改。例如,作文不夠生動缺少優美句子,在導圖上補充可以添加的修辭技巧,如,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然后再根據思維導圖說明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以使文章的句子突出。還可以把相關的古詩佳句、名人名言、歇后語等記錄在思維導圖旁,修改文章時適當地運用到句子中。思維導圖可以將舊思想和新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學生在修改時可以全面考慮并一目了然地加以糾正。學生完成自我修正后,教師選擇一兩篇自改到位的作文,對照其思維導圖,課堂上進行評析,這將幫助學生將來使用思維導圖來修改文章。
二是互改互評,重在評。可以由一個小組中的四個人進行相互評估,同桌交換評改,也可以在學生之間隨機交換。評改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交流,討論和評價,并在評估文章時表達他們的觀點,以幫助文章作者重建思維導圖或一起修改思維導圖。盡管學生間的互評不能找出習作中的所有錯誤,但彼此合作和評估可以充分傳達集體智慧,學生的思維導圖會越來越豐富,更有利于構圖和習作的修改和完善。
習作課前,學生要預覽獨立設計并繪制思維導圖;習作時,圍繞主題再構思(完善思維導圖)、成文,批閱之后講評課。教師對習作進行講評時,先把從學生文章中摘錄出的好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導全班學生進行點評,學會評改,激發寫作興趣,培養寫作自信。教師再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列出本次習作中出現的兩三個共性問題,給出指導并讓學生再次修改,完成作文。這樣,學生日積月累地堅持下去,寫作水平和自我評改技能將會大大提高。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模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減少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并使知識體系更加直觀和系統化,從而讓學生可以在清晰的思維框架中更好地寫作。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思維導圖的不同思維特征,不斷完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體系,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雅茹.我的第一本思維導圖入門書[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
[2]高天萍.試論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12).
[3]鄧敏杰,李占偉,張豪鋒.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2(0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