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洪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充滿活力的課堂。一直以來,通過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以取得教學的成功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除了預約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而面對生成的精彩時,若我們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一個個超越預設、洋溢著芬芳的精彩會走進我們的課堂,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點滴滴也會綻放耀眼的光芒。
◆關鍵詞:數學課堂;意外;動態生成;演繹精彩
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景。只有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加上老師的慧眼和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會有課堂上的華光異彩,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生成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不要滿足于教給學生什么,而要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師生互動,因勢利導地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及時的捕捉“非預設生成”,讓其綻放生命活力,使數學課堂因生成而變得精彩。那么,我們怎樣來建構充滿魅力的課堂,把握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捕捉課堂“錯誤”,迸發思維火花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在不斷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進情感體驗。教學中的“錯誤”是一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善于挖掘并運用“錯誤”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發現錯誤背后所隱藏的教學價值,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在教完了小數除法(二),我設計了一道選擇題:0.97÷0.12=8……(),三個選項為1、0.1、0.01,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1”。針對這一較為典型的錯誤,我把它作為一個判斷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接著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種判斷錯誤的方法:
1.余數1與除數0.12比,余數比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
2.余數1與被除數0.97比,余數比被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
3.驗算:8×0.12+1≠0.97,說明填“1”是錯誤的。
緊接著,我再帶著學生分析,找出正確的余數。由于計算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100倍,雖然商不變,但余數是被除數擴大100倍計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數也擴大了100倍,正確的余數應把1縮小100倍,得0.01。
上面的例子中,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二、捕捉課堂“意外”,綻放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大膽地暴露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只要教師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可能將這個問題變成新的教學的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三、把握課堂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這種意外資源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只要蘊含著閃光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不斷用以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中,有一位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剛才的實驗明明測量的是圓錐的容積,不是體積。這時,全班同學都議論開了。老師抓住這個意外的小問題說:“他說得很好,容積和體積一樣嗎?有什么區別?”緊接著追問:“如果圓柱和圓錐都是實心的,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算出它們的體積?”課堂氣氛一下調動起來了,大家互相討論,很快弄清了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四、珍視課堂質疑,彰顯學生智慧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問題也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質疑既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獨劈蹊徑,反常規地思考,要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善于把握學生的提問,在學生的質疑中捕捉到課堂生成點。
總之,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課堂上常會有這樣或那樣不引人注意的“小音符”,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案以適應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師生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得到發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因勢利導,達成預設,促其生成。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動態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努力達成“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的平衡,讓“動態生成”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張忠誠.生成性只是教學應該追求的境界[J].人民教育,2004(06).
[3]方健華.教師應怎樣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J].教育科學研究,2005(12).
[4]課堂上的精彩因何而來[J].小學數學教師,2005(06).
[5]洪美霞.追尋“動態生成”讓數學課堂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