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珈藝
摘要: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實現人生命和生活的積極意義。任何階段的教育都應重視對生命及人生意義的引導。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技工院校則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本文結合技工院校化學課程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明確了在技工院校化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可行性。
關鍵詞:生命教育;技工院校;化學教學
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者面對的是生動的個體,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單純是對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更有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存的需要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的新媒體使人們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寬廣,而技工院校的學生思想不成熟,對信息判斷缺乏科學的評價,受外界訊息的影響,校園欺凌、沉迷游戲、揮霍享樂等消極行為時有發生。如何培養學生從科學理性的角度認識生命、感受生命繼而尊重生命,樹立珍視生命的價值觀,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化學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與生命教育的主題存在的重要的聯系。作為一名從事化學專業的教育者,我們更有義務帶領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方式參與化學知識的學習,豐富他們的生命的體驗,引導他們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機的結合起來。
1.生命教育的內涵及發展現狀
1.1生命教育的內涵
自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這一思想以來,生命教育理念便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體和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自身軀體的變化。自然發展造成的成熟和衰老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載體,人類特有的豐富的精神世界才是將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真正所在。因此,我們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內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僅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
1.2生命教育的研究現狀
相較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我國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通過對國外經驗的引入和借鑒,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在中國知網上以“生命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截止2019年11月,已發表的中文文獻達到5700多篇。最早為1997年發表,此后呈現出大幅度逐年上升的態勢,直至2014年,全年發表相關論文達到近500篇。此后雖略有回落,但全年依然保持400多篇的數量。在數量增加的同時,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也在不斷擴展和挖掘。從研究對象來看,包括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針對各類人群的教育;從研究范圍來看,有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管理研究和實施研究,涵蓋生命教育的內涵、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實施的內容、途徑和策略等各個方面。[1]而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研究的形式上來看,都與語文、德育、體育等學科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生命理論下的化學教學,尤其是技工院校的化學教學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生命教育視角下技工院校學生化學學習現狀
2.1基礎知識薄弱,專業認識匱乏
技工院校與普通高中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招生層次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技工院校的生源質量較差,素質相對不高,這是不爭的事實。相當一部學生在初中時沒有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對于一些概念性知識認識模糊,進入技工院校后,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和學習難度的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愈發艱難,上課內容聽不懂,作業不能獨立完成,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日積月累,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大部分學生化學成績不理想[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安全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理論學習時一知半解,對待實驗空有熱情,缺乏嚴謹的態度,在操作的規范性、安全性方面往往有所忽視。基礎知識的薄弱,專業認知的不足,導致了化學課程教學中存在潛在安全隱患。
2.2自信心不足,精神世界空虛
進入技工院校學習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礎較差的初中畢業生,在之前的求學經歷中有可能受到老師的忽視和同學的嘲笑,部分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也不高。對于部分學生而言,選擇技工院校是他們的無奈之舉,便自感低人一等。學習的困惑和心理的壓力使部分技校生自信心嚴重缺失,甚至自暴自棄。其中許多人也想奮發努力,將來有所作為,但又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新媒體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滿足他們興趣的信息。由于生活經歷的缺乏和思想意識的不成熟,技工院校的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較差,容易受負面信息的影響。受“及時行樂”“利益至上”等消極思想的侵蝕,部分學生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甚至焦躁不安、尋釁滋事,沉溺網絡游戲、逃課、談戀愛等現象時有發生。
2.3缺乏學習主動性,職業理想缺位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化學基礎知識較差,在初中時便對化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專業的選擇也是一味聽從父母的安排。進入技工院校學習后,部分學生由于本身比較貪玩,求知欲望較弱,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缺乏主動性,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監督或是嚴厲批評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化學課程中較多的知識點需要記憶。學生因為個人原因放松自我要求,不及時背誦鞏固,用時想不起來,學習進度跟不上,漸漸地對化學的興趣也消失殆盡了。對于醫藥、化工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化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專業課興趣的缺失也必然導致對將來所從事職業興趣的缺失。對職業缺乏了解和追求,注定無法成為一名高技能人才。
3.在技工院校化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3.1結合化學常識,增強生存意識
化學本就是一門生動的、貼近生活的、探求自然奧秘的學科,生活細節中蘊含著很多化學原理。將化學專業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利用化學原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危險或是危害人體健康的情況,能夠增強學生的生存意識[3]。
技工院校的學生有著強烈的獵奇和從眾心理,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吸煙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類。香煙中有多種成分,燃燒后發生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產生的煙氣中有至少300多種化合物對人體有害,其中還有10多種是致癌或促進癌細胞發展的物質。一支煙可以縮短人壽命5分多鐘,長年吸煙者死亡率要比不吸煙者高出3倍,這些危害對青少年更為嚴重。在介紹有機基礎知識的相關內容時,便可適當將吸煙危害的相關知識滲透其中,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又例如在講到“濃硫酸的性質”時,可以結合臺灣校園因同學糾紛潑濃硫酸傷人、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濃硫酸燒傷熊貓等事件,讓學生在掌握濃硫酸腐蝕性的同時,也認識到當個人產生消極情緒時,應當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排解,不能傷害他人的生命權利。
3.2引入社會事件,提升職業素養
技工院校注重學生勞動技能的提高,培養的一般為實用型勞動者。隨著國家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遞增,教育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是技工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合格職業人所具備的職業素養不僅僅是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操作技能,還包括端正的政治思想素質、過硬的心理健康素質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作為化學專業的教師,我們不僅要把精確的化學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肩負著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引入相關社會事件,將專業學習與工作實際有機結合,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能強化學生的職業認知。
例如在講授化學實驗安全相關知識點時,可引入相關安全事故:2019年3月21日,位于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生態化工園區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因倉庫內長期違法貯存的硝化廢料持續積熱升溫導致自燃,燃燒引發重大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傷,640人住院治療,直接經濟損失19.86億元。又如介紹苯的性質時,可引入以下事例: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苯胺車間發生爆炸事故,事故產生的約100噸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導致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迫使政府關閉該區域取水口,造成市區人民瘋狂搶水。通過這些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要養成嚴謹的態度,規范操作。
3.3傳揚名人事跡,實現人生價值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技工院校的學生大多經歷過學習上的失利,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對未來感到迷茫,對人生的意義缺乏正確的理解。當然,這些因素反作用于專業學習,使得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加以激勵,引入化學名人事跡,比起單a純教授課本知識,更能顯著的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如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侯德榜先生,放棄國外優越的待遇,毅然回國,在艱苦的環境下不斷探索,發明了世界制堿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又如英國化學家道爾頓,雖然身患色盲癥,但并未因自身缺陷而放棄求知,提出了原子論。他生活窮困,卻仍把政府給予的養老金積蓄起來,奉獻給曼徹斯特大學用作學生的獎學金。學生通過這些名人事跡,可以領悟到:崇高的品格、頑強的探索精神、高尚的愛國情操等優秀品質,才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發揮智慧。只要我們肯用心,就一定能把生命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效融合,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關玉紅.生命教育的內涵研究[J].青年時代,2019(8):136-137.
[2]黃榮華.立足技工學校學情,提高化學教學效率[J].現代職業教育,2016(11):82-83.
[3]張延新.生命教育理念下化學學科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