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釗 徐麗君
摘 要:創新金州農(漁)民畫是將落后于大眾審美的傳統金州農(漁)民畫重新拉回大眾的關注之下,使這一傳統文化瑰寶重新畫發出光彩。與此同時,在創新金州農(漁)民畫的基礎上創作創新文化產品,提取元素運用到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宣傳之中,在使這一傳統文化瑰寶重新煥發光彩的同時也傳播關注傳統文化,關心民間藝術、民間文化的態度。
關鍵詞:新式農(漁)民畫;現代價值;助農;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02
一、金州農(漁)民畫現狀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農(漁)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 手法夸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制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記錄著廣大群眾對當下時代的感受,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之林的一顆瑰寶。[1]
近年來,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傳統文化的復興使農(漁)民畫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許多的農(漁)民畫家重新拿起畫筆,越來越多的優秀的農(漁)民畫作品被創作出來,越來越多的獎項被農(漁)民畫這一古老藝術所獲取,越來越多像陳德鴻、張斌、朱永金這樣的農(漁)民畫家被人們熟知。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農(漁)民畫也隨著潮流走向世界,畫作在挪威、瑞典、阿根廷、烏拉圭、日本等地展出,普遍獲得好評,更被日媒評價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最高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欣賞喜歡農(漁)民畫。部分作品被國外郵局制作成郵票,被藝術機構和藝術家收藏。 農(漁)民畫突破了以水粉畫的模式, 引入紙版畫、磨漆畫、鋼筆畫等多種畫種并獲得藝術界的認同,給傳統創作注入了新的生機。[2]
(二)存在問題
雖然在學術領域取得較高的成就,獲得很多獎項,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外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大多形式老舊、缺乏創新、傳播形式單一、社會影響力小,很難在新時代背景下被大眾接受,大眾對于農(漁)民畫的了解程度很低,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群認為農(漁)民畫是低端、拿不上臺面的東西,絕大多數農(漁)民畫作品只能生活在社會的偏安一隅或者冷清的畫展上。農(漁)民畫好比“活化石”一樣,積淀著古老的民族文化,凝聚著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向往和勞作的場面,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市場價值。但由于表現手法老舊,缺乏創新而漸漸地淡出大眾的視野。
二、創新新式農(漁)民畫
(一)創新重點
1.農(漁)民畫表現形式的創新
采用新材料、新畫風、新理念、新構圖表現不同于傳統又不脫離傳統的新式農(漁) 民畫。
2.創新農(漁)民畫宣傳方式
不僅通過畫面進行宣傳,更多地采用當下流行的文化創新產品等方式進行傳播, 提升農(漁)民畫的應用價值,助推產業落地。
3.作品內容的創新
創新表達內容,不僅限鄉間地頭的農作、日常的生活,還有契合當下火熱的思政主題如新時代中國農村的新面貌等,向人們宣傳新時代的農村新景象。
(二)創新意義
1.提升金州農(漁)民畫在更廣泛年齡段人群中的影響力,提升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
2.通過文化創新產品等方式拓寬宣傳道路,提升影響力和受眾人群基數,讓金州農(漁)民畫以新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眼球。
3.通過創新金州農(漁)民畫的內容對當代農民生活進行宣傳,對當地的農(漁)產品進行宣傳,以“扶農助農”為主題幫助農(漁)民宣傳當地特產,提高當地特產知名度,改善農民生活。
三、金州農(漁)民畫的現代價值
(一)表現農民生活
農民畫多是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畫作表現了金州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式農民畫不僅僅注重于表現農民傳統的耕作、勞動的場景,同時還注重表現當代農民豐富多彩的新生活,以及在黨的領導下越來越好的生活變化。在宣傳農民畫,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民畫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看到真實的當代農民幸福快樂的新生活,看到農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國家對于農民生活的關心和對農村文化的支持,同時也是黨關心農民生活,積極幫助農民的真實寫照。
(二)扶農助農
創新農民畫不僅僅只是采用新材料、新畫風、新理念、新構圖表現不同于傳統又不脫離傳統的新式農(漁) 民畫。以及蘊含農(漁)民畫元素的文化創新產品我們也使用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更豐富的文化創新產品并且將我們的農(漁)民畫中的元素融入到當地特色產品以及土特產的外包裝和平面宣傳中。以幫助金州當地的農(漁)產品的銷售與推廣,使金州農民通過農民畫相關文化創新產品以及平面宣傳這一途徑獲得真正的實惠。這件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幫助當地農(漁)民創收,更多是宣傳金州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金州文化,喜愛金州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才是最終的目標。
(三)宣揚傳統文化
新式農(漁)民畫的現代價值遠遠不止創作新式農(漁)民畫宣傳金州農(漁)民畫和制作相關文化創新產品,最重要的是傳播關注傳統文化,關心民間藝術、民間文化的態度。
民間傳統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之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的寶藏,既包含豐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包括色彩斑斕的無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本和重要的精神資源。
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是文化建設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保護和弘揚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既有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對于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從延續并發揚光大中華文明的高度,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用創新的思路和手段,切實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資源。
國家關于文化自信理論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引領全民族、全社會堅定文化自信,在基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意識進一步增強,從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高度認識民間文化的價值和發展現實,從根本上思考和實踐如何更好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體現出民間文化的發展生機。
堅定文化自信,守住民間特色,關注變化發展的生活,是民間文藝創作與發展的關鍵。今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創作展中,廣大農民畫作者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守民間藝術特色,突出“農民敘事”風格,凸顯了農民畫的創作特色。應該說,在經歷了城鎮化快速發展中鄉土生活變遷帶來創作內容、創作體驗以及情感的改變,部分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后創作環境、創作視野等發生改變,由于文化市場、藝術產品發展對創作形式、創作題材以及作品的樣式、材料、規模數量產生影響等沖擊和變化后,廣大基層文藝工作者和農民畫創作者進一步認識到農民畫在承載鄉愁、體現發展中的鄉村文明風貌、表現農村田野上的中國夢、增強農村文化創造力和凝聚力方面的重要價值,激發了創作熱情和文化使命感,深化了創作的自覺和自信,農民畫創作呈現出新的氣象。可以說,民間的文化自信,就是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自足自信。
總之,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自信。講文化根基,守民族心魂,重時代實踐,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有力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保護好文化的根脈,勢必在未來發展中產生更內在更持久更深厚的動力。我們要在更深層次上續存尊重鄉愁記憶、民間工藝、禮儀習俗在內的精神紐帶,增進人文關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上,讓民族的優秀民間文化傳統蓬勃發展、傳承不息。
四、結束語
不僅僅是金州農(漁)民畫,很多傳統民間文化在快速發展的潮流文化洪流沖擊下漸漸地被人們遺忘,我們應當更多的關注這些傳統的文化遺產,用心感受其中的內涵,讓這些藝術瑰寶不只是擺在展覽館中,而是真真正正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陳鋒,張勝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J].學理論,2013(13):12-13.
[2]張明學.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