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蔚
摘 要:開設音樂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加具體化的感受音樂之美,并將音樂中的美經過內化轉變為審美能力。我國現行的小學音樂教育中仍然有刻板教育的傾向,以審美為核心的鑒賞理念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所以要融入審美方面的教育理念,該理念在小學音樂課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完成好新型素質教育的任務,施展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課中的作用,本文對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課中的特點進行討論,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02
音樂課作為義務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小學音樂課的基礎性目標就是通過音樂欣賞活動,感受到音樂中的真,善,美。從而達到對音樂的美的享受,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感知能力,加深理解能力以及增強創造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小學接觸音樂,欣賞音樂是成長過程中最有利的一個時期。是走向藝術道路的第一步,也是建立知、情、意、行正確審美思想的基礎性步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運用有趣生動的教學模式,將這最重要的基礎性階段為學生正確引導,無論是音樂演唱部分還是音樂鑒賞部分都能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以后部分同學走上專業的藝術道路,打下夯實的基礎。[1]
一、小學課堂中音樂審美教育的體現:潛移默化
小學義務教育是為了培育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小學音樂課中。在我國的小學階段,音樂課依舊得不到重視,課堂存在的問題使得培養審美教育的進度發展緩慢。從教學方面來看,學生和老師構成教學主體,音樂作品構成欣賞客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完成對審美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教室作為主要的教學場地,與多媒體應用完美結合,為小學生提供了審美教育的環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對學生展開審美教育,不遺余力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2]
在當前素質型音樂教育新體系中,音樂鑒賞課是音樂課的主體之一,主要是通過了解作曲家積累音樂常識,通過理解創作背景體會作曲家的創作感情,通過聆聽來感受情感在樂曲中的體現,對音樂作品進行全方位鑒賞。審美教育是潛移默化,是一點一滴的。音樂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地積累。通過實踐的積累,沉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感受音樂作品帶來的審美作用,教育作用,以及政治作用。例如在學校每周的升旗儀式中,會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回蕩在空中,對小學生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愛國教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組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歌詞引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音樂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加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審美能力的進步。像這樣大氣,響亮的作品還有很多,這些作品都體現了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在優秀的音樂作品中長期熏陶下,形成了正確的審美才能和審美思想。這樣的思想具有穩定性和延展性。穩定性體現在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導向。延展性是指可以將潛移默化積累起來的審美能力應用到其他學科上。例如在美術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藝術家和時代背景來鑒賞名篇畫作,從視覺上體會藝術家的情感表達。正確的審美能力,常常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體現。
音樂的教育作用絕對不是強制性的欣賞,不是一板一眼的說教,更不是老師板著面孔播放音頻文件,而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會音樂的美好,提高音樂的興趣。小學的音樂鑒賞課程作為學生接受審美熏陶的主要人文素養教育手段,更應該用最真誠的,最有耐心的態度去對待音樂欣賞課,談到審美教育,就不得不談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不像數學,語文一樣,教授具體的專業學科知識,注重教學的成果。情感教育特殊在重視教育的過程。在情感教育中,過程大于結果,在學習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重要的,是長期培養的過程,這樣的情感培養是無法分數統計,但卻對學生的思想高度有著穩步上升的變化。當前社會藝術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標是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生通過對優秀的音樂作品的欣賞,提高審美修養,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當前課堂中運用審美特點開展鑒賞活動:寓教于樂
目前我國的小學音樂課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例如在音樂欣賞課的過程中,教師占有過多的主導地位,很容易忽視學生的欣賞主體地位,大多是由教師根據大綱對課程進行準備,設置學生參與度不高的課堂環節,導致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音樂課的副科地位也使學生將音樂課看作休閑娛樂的課程,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情況使得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審美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寓教于樂。音樂是愉快的,課堂應該增強趣味性,學生才能得到真生的精神享受。《樂記》中總結的先秦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也體現了寓教于樂這一點。“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音樂應該使人們得到快樂,可以使人們的欲望得到滿足,這里的欲望,就是指人們的審美欲望,審美需要。如果“以欲忘道”則會產生疑慮,失去快樂。
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上課體驗感重視起來,試圖努力給學生一個完美的上課體驗,愛上音樂課,可以從學生熟悉的音樂主題開始,可以拉近學生與音樂作品的距離。在欣賞課中,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歷史事件作為引入點,例如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個涌現出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的時期,也是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一個時期。我們可以合理運用升旗儀式的國歌環節,從《義勇軍進行曲》引入。更容易明確學生的情感方向,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欣賞期待,再選擇抗日歌曲進行延伸,例如《黃河大合唱》《紅梅贊》等,拉進學生距離,在提出明確的聆聽要求的時候,學生才能有更好的課堂體驗。
其次,要運用新媒體的手段使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聯合視覺,聽覺等感官,進行音畫結合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音樂鑒賞課中,教師可以多使用試聽結合的模式。利用短視頻,PPT,或者妙趣橫生的動畫短片,使學生產生通感,善用聯覺,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正確的情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個更加的深刻,審美能力進一步提高。
最后,還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去展示音樂的魅力,即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在課堂的后半程,在了解時代背景,作曲家的風格,以及認真聆聽過音樂之后,可以用肢體語言將音樂具體的展示出來,引入體態律動的模式,把音樂聽覺化的藝術變成視覺藝術。例如以四人為一組,當遇到長音是,可以手拉手排成豎排,展示音符的延展性。當聽到重音時,同學們可以圍成一個圈,展示音符寬廣,厚重的感覺。遇到有規律的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節奏,可以用踏腳來表示節奏的顆粒性。遇到悠長婉轉的旋律,可以隨著音樂晃動身體。通過體態律動的展示,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音樂情景,獲得身臨其境的音樂體驗。在四人一組的配合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們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在展示完音樂作品之后,教師應對小組進行適當鼓勵,對于小學生而言,適當的鼓勵更能激發起表演欲望,鼓勵學生充分的發揮想象能力,在良性循環的作用下,學生的審美能力會循序漸進的增強,我們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審美活動的意義也將大大增加。
三、結束語
本篇文章主要從審美教育的兩個特點入手,探究如何將審美教育更好地和小學音樂課堂結合。兩個特點分別是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首先論述了音樂課在小學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其次將現存的課堂問題與審美相結合提出了實質性的建議,第一從時代背景入手拉近學生與音樂作品的距離,第二根據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將音樂進行可視化表演,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能敢說音樂的直觀性,從而達到最終目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雖然在當前的小學音樂課堂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行業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帶領下,小學音樂課堂風貌一定會煥然一新,增強素質教育,審美教育,也會成為教育教學首要內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帶入作者情感,運用身體展示音樂將會是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亮點,也會是審美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廣峰.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開展分析[J].北方音樂,2020(07):202-203.
[2]趙丹.淺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及策略[J].北方音樂,2018,38(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