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晶
摘 要:基于教材的群文閱讀就是建立在學生使用語文課本的基礎之上,根據具體的學習章節確定的議題展開詳細的討論,將多個文本組合到一起,讓學生與教師圍繞著具體的議題積極地參與閱讀并進行知識的建構,由此達成共識。本文對基于教材的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加以分析,明確議題生成的基本策略,保證為高中古詩文教學成果的優化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教材;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議題;生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35
在學習高中古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確定具體的議題,讓學生參與到議題的討論中,由此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效率,鞏固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質量,確保高中群文閱讀模式的教學成果更加優質。
一、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實施的意義
在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下,語文課程需要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穩步提升,同時關注其科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培養他們的高尚精神和創造力為目標,彰顯出語文教學的價值。在新課改的引領下,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需要接觸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這就為群文閱讀模式的開展提供了條件。朗讀和背誦是學習古詩文的重要手段,學生在接觸到單獨成篇且簡單的優秀詩文之后,能夠投入到學習的行列,真正積累優美的古詩詞[1]。另外,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關注詩文本身的聲調和節奏,在這個基礎之上需要積極落實背誦這一基本的任務??v觀上述提及的相關學習任務,在高中古詩文的學習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古詩文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以優化。
二、基于教材的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的特點
(一)開放性
所謂的開放性,重點是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開放性:議題的開放性,教師在確定議題的時候,應該重視開發性這一基本的特點,依照教學的目標和學情確定不同類型的議題,可以參考的是觀點類、閱讀策略類以及思想感情類等。另外,學生所面對的議題體現出開放性的特征,教師呈現出的議題不需要擁有特定的答案指引,共識往往是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交流獲取。課堂教學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加以摒棄,學生也轉變了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開始積極接觸具有開放性特征的議題,這種議題的出現能夠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使其充分彰顯出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與同學和教師的交流中取得明顯的進步。教師需要扮演好相應的角色,適當對學生進行點撥,避免學生進入誤區。此外,就是師生互動以及教學評價具有開放性,在相對靈活的教學模式中,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建立起平等的關系,真正凸顯出科學的教學策略。
(二)主體性
這一特點對于高中古詩文教學來說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其屬于群文閱讀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最為顯著的差別,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確定的議題帶動下,使得學生真正融入教學實踐中,從而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模式,彰顯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此外,無論是議題的確定還是對相關文本的選擇,都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分析,在充分尊重他們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開展后續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群文閱讀教學的開放性特征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保障,打破了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生的主體性真正發揮出價值。
(三)探究性
作為群文閱讀的本質特點,其始終貫穿著教學的各個細節:在教師備課的階段,通過對確定議題的分析,結合學生的閱讀經驗,選擇符合教學實際的文本,在豐富多元的教學素材中斟酌選用優質的材料,實現科學的篩選和整合,這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探究,能夠讓學生得以充分探究[2]。學生在學習文本并探究的時候,群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圍繞著特定議題展開思考的具體過程,學生在實際學習的時候,會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出來,并探索文本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提出了問題之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通過相應的跳讀以及略讀等閱讀方式,完成對文本的具體探究目標,之后繼續通過問題的引導,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剖析,整個過程可以獲取雙方的共識。教師還可在集體建構中對相關的文本進行探究,這個環節就是探究性教學理念的關鍵投射,其主要是在學生對相關議題進行充分思考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闡述相關的見解,在傾聽之后對文本展開更為深入的探究,實現對相關議題的重新認識,由此達成共識。
(四)交互性
所謂的交互性,重點是指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中,交互性可以體現出兩個層面的內涵。首先,是多文本之間實現的有效交互,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使得多個文本相互交織到一起,這些文本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其次,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文本間的交互。群文閱讀會涉及集體建構的相關內容,也就是讓師生、生生等實現有效的交流和討論,整個過程會涉及質疑和提問的環節,在相對于輕松且自由的空間中,學生對相關的問題能夠表現出新的認知和理解,教師也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三、基于教材的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議題生成策略
(一)全面了解議題設置的依據
議題對于群文閱讀教學來說意義重大,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群文閱讀教學中文本選擇的依據就是設置議題的依據。在組合古詩文的時候,應該重視文本的鑒賞點,保證其緊靠議題,若是缺乏對議題的精心考察,將會導致師生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影響到學習的質量,無法形成有效的向心力[3]。
1.依照教材的選文類型確定基本的議題
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的時候,應該重視議題選定的技巧,依照教材的選文類型確定議題是最佳的方案。有學者提出了區分選語文教材的方式,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件”。這個形式的選文分類,并不是對選文形式和內容的表面區分,更加看重教材使用者的情況,通過詳細解讀教材不同內容的特點,給使用者揭示不同文選的教學功效。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就是對其中某篇古詩文的補充,將教材中的獨立篇章進行統一整合的教學模式,所以想要確定更為合理的議題,應該重視選文的類型,同時關注其發揮出的教學功能,只有堅持這樣的出發點,才能更好地實現教材的編纂意圖,真正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
2.依照具體的教學目標設定議題
教學目標對于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因此應該積極關注教學目標的設置情況,同時采取合理的方式讓其更好地服務群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目標就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導向標,能夠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等起到有效的預設作用,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要求。只有讓教學目標更加合理和科學,才能確保議題體現出可討論性和高效性。高中古詩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程安排時,需要明確基本的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方式都應該為這一教學目標而服務。
(二)群文閱讀議題的具體開發過程
1.將“作者”視為線索
在高中古詩文中,很多的作品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部分作品來源于同一位作者,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將同一作者的多個文本選入到群文閱讀素材中,從這樣的角度開發設計議題,這種確定議題的方式更為簡易,同時也能體現出目標性。不同的作家擁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即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抓住這樣的關鍵點,也可將其作為確定議題的線索,強化學生對作者創作風格及意圖的理解,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認知,加深對作品的整體印象。
2.以“語言”為主要線索
在古詩文的表述中,通過簡潔而富有內涵的文字傳達出作者的深邃情感,這是一種理解上的考驗,因此更富有“語言”的魅力。在確定議題的時候,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線索,抓住單純直白的語言背后的意蘊,讓群文閱讀活動議題的選擇更富針對性。古文的語言具有自身的魅力,其往往蘊藏著特殊的意義和情感,通過字、詞以及句等,使得古詩文的情感傳遞更加到位,在總結并提煉這些特殊詞匯的規律性上,給學生后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得學生擁有獨特的思考方式,鍛煉自身的多樣思維[4]。
3.以“情感”為基本線索
高中古詩文具有朗朗上口的特征,其具有節奏鮮明的特點,體現出音樂性這一重要的元素。詩歌本身就是反映心靈的文體,能夠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情懷和思想感悟,體現出抒情性這一元素。古詩文中的情感就是詩人在經歷了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之后的體會,因此融入至自我的感受和理解,彰顯出獨特性??v觀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能夠總結出不同作者的相同感受,或者是同一背景下的情懷與感悟,因此在確定議題的時候,可以將“情感”視為重要的線索。
四、結語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簡稱,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積極關注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將實際行動付諸具體的學習活動中,保證群文閱讀的成效更加明顯。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群文閱讀屬于一種教學手段,基于教材的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宏儒.群文閱讀提升西藏薄弱學校學生閱讀素養的實踐探究——以昌都市第四高級中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9(10):36.
[2]張虹.高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初探——以潘慶玉《大美蘭亭》群文教學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6):73.
[3]林才回.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群文閱讀關聯策略——以“人與自然”主題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8):68.
[4]陳旭強,王惠娟.群文閱讀教學標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為樣本[J].江蘇教育研究,2019(Z4):116.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