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通術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做出不斷的創新和調整,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提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可以很好地滿足新課改的理念與要求,對課堂教學的優化和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提煉教材內容設問、把握提問時機、鼓勵學生質疑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新課改下實現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環節和重要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的思維發展,為課堂教學注入生命和活力。所以,每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當樹立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從實際的教學情況出發來推進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實現課堂提問的實施,保證整個高中數學課堂呈現出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狀態。
一、提煉教材內容設問,啟發學生思維
教材是新課標下落實數學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學內容也必須要圍繞其具體而展開,所以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地貼合數學教材。對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在設計問題之前,對數學教材課本進行徹底且深入地研究,把握其中的重點、難點和核心內容,并密切聯系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來進行問題內容的科學設計,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具有啟發意義且滿足教材知識點的要求,順應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從而可以直接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
例如,在教授《函數的基本性質》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初步掌握函數單調性判別的方法,對于本節課程的學習,筆者更多的采用了探究法展開教學。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們討論函數的基本性質,認識研究函數的重要特征;然后,筆者再從教材中提煉問題,并引導學生們歸納、概括,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們能夠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筆者通過提煉教材內容設問,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把握提問時機,促進學生深入理解
要實現提問的有效性不僅要科學地設置問題,還需要把握恰當的教學時機,才能夠發揮出提問的功能、作用和影響,最大化地強化學習質量。但是部分數學教師對課堂提問不夠重視,認為提問就只是隨意地向學生問幾個問題就行了,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高中數學教師不能隨意地向學生進行提問,而是要依托情境導入的方式來緊緊圍繞數學知識點,挖掘出問題的對立面,依據課堂教學的進度和學生實際思維狀態來確定最為恰當的提問時機,巧妙地實現課堂提問,展現出問題的引導和驅動作用,避免學生出現思維的斷層,直接引發學生們的主動思考和探究,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授《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時,本節課程的內容比較抽象,它在函數中是一個特例,與指數函數、對數函數有相同地位,但是在定義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以,上課后,筆者先引出前面所學的內容,與新的概念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們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隨后,筆者趁機提出問題,讓學生們加以思考,鍛煉學生們思考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們對三角函數概念的認知。這樣,筆者通過把握提問時機,促進了學生的深入理解。
三、鼓勵學生質疑,優化學生學習過程
課堂提問不只是教師向學生的提問,同時還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只有實現這一點才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展現自身的能動性和內在潛能。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真正肯定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自由、民主、平等且寬松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探究機會,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鼓勵學生提出內心的質疑和疑惑,教師則需要肯定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引領學生數學思維的縱深發展。
例如,在教授《等差數列》時,本節課程的內容較難,學生們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同時,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那么學生們的問題便會積累,影響接下來的學習。所以,筆者在課上會鼓勵學生們質疑,讓學生們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針對學生們的問題,筆者會耐心給予解答,幫助學生們完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們的知識理解。這樣,筆者通過鼓勵學生質疑,優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充滿邏輯且十分復雜的學科,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的運用符合數學學科的基本特性,同時也能夠促進數學教學實效的不斷發展和提升。所以說,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必須要具備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認識,準確地把握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和核心要求,以數學學科特性和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通過提煉教材內容設問、把握提問時機、鼓勵學生質疑等策略的運用,來促進提問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巧妙實施,全面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望,進而全面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厲偉星.簡論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7):77.
[2]常松.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措施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