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摘要:傳統的美術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述為主要方式,一味地傳授文化知識,學生不能掌握知識的重點部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在進行美術習作時的想象力的發揮,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這種知識傳遞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同學們的思想發展,不符合當前學生的文化需求和成長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和魅力,能夠幫助同學們形成優秀的藝術思維,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為提升小學美術的教育質量,作者對教學策略提出幾點個人的見解,希望能夠幫助到小學階段的教師提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美術;互動教學;方法探索;認識和思考
引言:
互動是指人與人、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活動的簡稱。在小學美術中采用互動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同學們在特定的教育背景下進行多層次的交流,以便文化知識呈現多樣化的傳遞特點,啟迪學生智慧?;咏虒W模式能夠有效轉變傳統的課堂模式,轉變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建立優秀的師生關系,從而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傳遞,突破教學場地、資源、條件、空間、實踐、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提升教育的質量。
一、小學美術互動教學應用現狀
(一)形式化嚴重
現階段,許多教師都有教學改革的意識,對教學方式也能進行學習和使用,但是依舊不能掌握教學方式的主要用法,也不能完成思想觀念上的革新。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在使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時,主要還是為同學們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不能讓他們在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導致教學的方式形式化。
(二)教學手段缺乏靈活性
教師不能意識到同學們的性格特點,根據他們的差異性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導致互動教學不符合同學們的成長和發展的要求。在互動教學時,教師應該采用互動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才能保證互動教學的先進性和合理性。
(三)課堂內容不夠豐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知識過度重視,忽視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延伸,一定程度上讓同學們產生了“文化知識依賴性”。同時不能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他們在對文化知識進行學習時不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作用,導致他們知識點的掌握不深刻。
二、小學美術互動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采用教學互動方式,重視互動的有效性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基礎,而互動教學首先表現在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包括教學互動、文化互動等方面。在對文化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鼓勵同學們進行實踐操作,進行實踐活動的互動,并在互動的過程中,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轉變教育的方式,利用物理活動,讓同學們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中。以人教版美術小學四年級下冊中“光的魅力”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采用“造彩虹”等方式進行,通過“將澆花的噴霧器中盛滿清水,利用陽光與霧化的水,形成人造彩虹”等方式,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可以向他們闡明“空氣中的小水珠造成色散和反射,而形成了彩虹”的道理,增加他們的興趣。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背對著陽光進行噴水,才能在光線較暗的地方呈現彩虹”等情況,避免發生教學失誤。
(二)通過互動交流,了解現階段同學的思想觀念
在小學教育中,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是提升他們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藝術重視人的情感世界和培養情感表達能力,但是在小學階段,同學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基礎的匱乏,令文化知識的傳遞出現困難。通過互動交流的活動開展,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當前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特點,從而布置出更加符合他們發展的課堂學習內容。
同樣以“光的魅力”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同學們對自己的夢境進行繪畫描述,以“夢境中的太陽”為主題,并要求他們在對夢境繪畫的同時“以‘陽光進行點綴”。在繪畫結束以后,鼓勵他們對自己作品中的事物進行表述,闡明其具體的含義,如,學生在畫過“太陽下的房子”以后,教師要對他們提出“這個房子對你有特別的意義嗎?”等問題,從而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先進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使美術課程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利用美術自身的藝術性和人文性,能夠讓同學們形成獨立的藝術見解,提升他們的藝術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擁有藝術創作的專業性技能。美術教育既不是藝術的本身,也不是審美體驗和對“美”的感知,而是在美術的教育中讓學生更具創造力,擁有敏捷的思維、過人的智慧。
參考文獻:
[1]翟云云.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的設計實現[J].名師在線,2018,13:89-90.
[2]關靜超,劉麗.試論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51.
[3]張渝.藝術系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7,06:86-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