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琛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譯員不僅需要有過硬的翻譯能力,熟悉專業知識,更應了解文字背后承載的文化涵義,以此真正地促進國際交流。
關鍵詞:翻譯;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
一、引言
由于東西方在地理環境及民族歷史等方面的差異,漢英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差異影響語言表達形式。翻譯從表面來看,只是一種語言的轉換,但是從深層次看,翻譯不僅涉及到文化差異,文化溝通,更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其文化矛盾和碰撞值得思考。譯者須提高自身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與跨文化意識,最終合理、客觀地化解這種矛盾。[1]
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引起的最大的困難便是語匯的不足與具體詞義上的沖突,指的是源語詞匯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在翻譯的語言中找不到相互對應的詞匯,或者與翻譯的語言的詞匯的文化內容產生詞義上的矛盾和沖突。[2]
在具備翻譯資料的基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 譯者應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 因為翻譯不僅是語言符碼的一種轉換, 同時又是文化符碼的轉換。國際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Nida認為:“真正成功的翻譯, 雙文化甚至比雙語更重要, 因為詞匯只有在它們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是有意義的。”換句話說, 一位稱職的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詞語含義, 更要懂得它們的文化涵義, 由此能更好的促進國際交流。
二、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
(一)對等詞匯缺乏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中國的農耕文明悠久而發達,中國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在以工業為主的英語國家找不到對等的表達。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陰陽八卦、武術氣功等也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這就是“文化不對等”現象的典型體現。因此,只能以盡可能描述其含義對其翻譯。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譯,只好言不盡意地直譯為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西方人聞所未聞的中醫傳統的診病方式“望、聞、問、切”譯作“observation, olfaction, inquiry, and palpation”。
(二)源語詞語與目的語詞語的不同意義
每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詞匯作為民族之間傳達信息與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習慣,不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翻譯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性。
Nike本意為希臘勝利女神娜姬,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Nike的漢譯擯棄了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熟悉的希臘古神話背景,而是譯為“耐克”,給中國消費者的感覺更傾向于“經穿耐穿”,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飲料雪碧的英文為“Sprite”,有“調皮鬼”的意思,西方人覺得這個名稱俏皮有趣,樂意購買,但中國人會對它望而生畏。譯者將Sprite音譯成“雪碧”二字,帶給人清涼的感覺。在炎熱的夏季,消費者看到“雪碧”二字便會有購買的欲望。Bowling是一項常見的運動,譯者巧妙地將其音譯為“保齡”球,運動還可以保齡,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心理。美國汽水飲料Seven-up,若取其字面意思“七上”,恐怕中國消費者立馬想到的是喝完心里“七上八下”,譯者譯為“七喜”,符合中國消費者喜歡討喜氣、求吉利的文化心理。
然而也有一些忽視了文化差異影響產品外銷的例子。如“白象”牌電池,本身白象在中國文化里面沒有特殊的涵義,但在西方文化里面“白象”一詞指昂貴卻又毫無用處的物品,因為古代泰國國王常賜人白象以示懲罰,因白象一無是處而飼養成本巨大。西方消費者看到這個牌子的電池便會有天然的抵觸感。
(三)句法差異
漢字的結構特點決定著構成漢語聯復詞和成語等凝固詞的兩個或四個漢字前后之間,在拼寫形式上具有一種平衡性和對稱性,因此漢語的凝固詞在構成成分的拼寫數量上不構成頭重或尾重的傾向。對于成對詞,英語民族在思維上有其自身的平衡方式與規律,即采用“先短后長”的組織順序,借以避免視覺和心理上的“頭重腳輕”的失衡感,從而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感。這種思維定式決定著英語在成對詞的詞序排列上,往往采用“數量尾重”的順序,這與英語句法結構翻譯所遵循的尾重原則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講,英語是形態語言,其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本身的形態變化以及一定的虛詞來表達。英語的主謂結構是全句的主干和焦點,英語句子在表達復雜意思時,大多采取增加結構層次的方法。而漢語語法關系的表達直接依賴于語義、語序和邏輯,漢語句子在表達復雜意思時,一般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邏輯順序,逐步交代,呈線性結構層層鋪開。根據兩種語言思維方式的差別,在英漢互譯中注意翻譯出的句子應符合其自身的特點:漢譯時不可拘泥于源文層次結構,避免過度西化而不合漢語語感;英譯時要注意不能太松散,否則會顯得支離破碎,背離英語行文方式。[3]
三、結論
翻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傊?, 由于人類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個性,英漢兩種語言在進行交流和翻譯時, 一定要注意把握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 張麗娟.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科技文本翻譯過程探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9):29-30.
[2] 劉曉梅.論中西文化差異對科技翻譯的影響[J].中國科技翻譯,2004(2):51-54.
[3] 陳勁節.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影響的比較分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8(0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