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內容摘要】目前,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對學生閱讀質量評價方式或以學生學習成果數量和參與閱讀的“讀后感”作業為學習評價的依據,忽視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過程性表現,或以中高考成績為唯一標桿,教師幫助學生劃好知識點,整理好知識短文、復習資料,忽視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等。這導致學生整本書閱讀或浮于形式,缺乏真實的深度閱讀,不能掌握閱讀方法,更無法使得閱讀常態化。本文旨在以《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探討以多元化評價手段促進學生整本書的深度閱讀,努力全方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閱讀任務?多元評價?深度閱讀?語文素養
根據《新課程》評價建議中對評價內容、評價目的、評價方式以及評價者提出的新要求,在《蘇東坡傳》閱讀教學評價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實施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做到教師、家長、學生等多方評價相結合,真正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持續深度閱讀的有效手段。
一、確定評價目標與閱讀學習任務群
在評價活動中,確定評價的目標與內容是發揮評價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功能的關鍵。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細化教學目標為評價目示,建立指向評價目標的學習任務群,突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據此編制評價的具體項目和內容。
1細化評價目標,關注學習過程和結果
從學生學習過程角度來看,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過程的合作與分享、自我反思與改進等多方面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
閱讀《蘇東坡傳》,教師重點關注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篩選出以下評價點:
(1)在閱讀過程中,是否通讀了《蘇東坡傳》;
(2)是否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閱讀目的或需要,選擇多種閱讀方式,如精讀、略讀或瀏覽等;
(3)能否理清人物傳記作品的特點,把握傳主人物生平以及主要事跡;
(4)能否精讀傳記部分章節,并對自己感興趣的場景、人物、情節等作出獨立的分析與評價;
(5)能否檢索與作者或者傳主有關的信息,主動收集相關資料并將資料用于對作品的分析與研究中去;
(6)在個人閱讀的基礎上,能否主動與同學分享閱讀所得,包括閱讀經驗、個人閱讀反思以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
從學生學習結果角度來看,評價指標主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知識和關鍵能力的掌握情況,通過評價學生的作業作品的質量來判斷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
2.圍繞評價目標,設計閱讀學習任務群
(1)初讀《蘇東坡傳》,完成各章節的學程任務,并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例如蘇東坡其人簡介,人物傳記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所具有的特點等。
(2)梳理傳主重要人生章節,篩選出蘇東坡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地點、事件、與之相關的人物關系、傳主的思想變化、文學作品等關鍵信息,制作思維導圖。把握傳主主要人格特征,理解作者對傳主人生經歷的解釋。
(3)深人閱讀作品,撰寫人物評論或專題研究。教師提供小論文范本,指導學生小論文寫作的基本流程,適當給出一些關鍵詞供學生選擇,如“故鄉”“親情”“友情”“家風”生死“品茶”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資料,擬定提綱,撰寫初稿,修改提交,集結成冊。
(4)制作《蘇東坡傳》推薦海報,練習東坡詩詞書法作品及相關繪畫作品。
二、構建多元化評價手段,促進學生深度閱讀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如何摒棄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機械,如何“打破一張試卷貼標簽”的宿命,是筆者一直思索的問題。本著“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總原則,在《蘇東坡傳》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評價手段。
1.知識競賽
評價重點:評價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對書中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蘇東坡的生平主要事跡,人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詩詞文,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等,這是對學生能否提煉文本信息、能否厘清主要事件以及人物關系等方面能力的評價。為此,筆者借助易加互動平臺,在平臺上利用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等測試題,布置學生在家利用手機或電腦答題,學生提交后就能得到結果反饋,教師也能迅速獲得學生答題正確率的數據反饋。通過這樣簡單易操作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后續深度閱讀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
2撰寫專題小論文
評價重點:評價學生能否精讀傳記部分章節,并對自己感興趣的場景、人物、情節進行內容的分類整合,提煉小論文關鍵詞,確定寫作主題,能用詳實的論據和通順流暢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表現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先根據以上表格對各組小論文進行自評,給出相應等級。缺少論據的,再去結合書本和資料查找相關論據,使得論據豐盈。主題模糊的,商討如何將主題再清晰化精細化。有的小組在不斷的修改與總結中發現并提出了更多的關鍵詞,例如:明月、自黑、吃貨、賞花……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通過教師評價,自評、互評等多種形式不斷反饋,不斷修正,不斷充盈,不斷內化,不知不覺中由知識積累向深度閱讀遷移轉化。例如有的小組選取了“吃貨”作為寫作視角,列舉出了許多蘇軾鐘愛的美食:東坡肉、東坡羹、荔枝、河豚、鯝魚、蛙肉、生蠔等。這些美食的詩文出處也能在論文中有所體現:“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教師通過論文初稿能夠看到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但是這些資料,缺少分析,缺少勾連,僅僅是資料的堆砌。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反復梳理和分析,學生發現,這些美食,大多是蘇軾在被貶謫到荒野之地,在缺米少糧的情況下自我加_工發明出來的,是苦難中的淺斟獨酌,是清苦中的自娛自樂,從中可以看到漂泊一生,坎坷一生的東坡先生對美食的那種寬容、平等的態度,他的崇尚自然的飲食哲學,他在飲食中對溫暖、仁慈和美好的留戀。這.些美食連同他的詩詞一起注入到我們讀者的口中和腦中。“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詞句引導著讀者關注生活中最單純的喜歡,回味生命中最本真的味道。小論文《從蘇軾的“吃法”看“蘇式活法”》就在學生們不斷走向深處的閱讀之旅中誕生了。學生追隨東坡先生的美食之旅,品味東坡先生的人生之旅,也完成了自我精神成長之旅。
3.海報設計大賽
學生肩負“讀者”與“設計者”雙重身份,具有綜合性和挑戰性,這是深度閱讀后的輸出,是真實情景的交流,與之前的閱讀任務具有相關性,形成循序漸進的任務鏈。此次競賽邀請語文組老師和美術組老師以及各班推選的兩名學生共同擔任評委,各小組代表闡述設計說明以及推薦語,評委根據評分標準現場亮分,按照均值高低選出最佳作品。通過這一比賽,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審美鑒賞及創造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是一次用口頭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的絕佳機會。在活動中,學生們表現出了對東坡先生的崇拜與贊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自豪,收益匪淺。
4.文創用品設計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投票的方式(教師、家長、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均可參與投票)競選出最受歡迎的繪畫、書法作品,再將這些作品制作成書簽、字帖、臺歷或者印刷在帆布袋、水杯等常用物品上,利用活動課時間開展義賣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研究成果得以展示,學生獲得閱讀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其閱讀積極性大大增強。
此外,在學生閱讀《蘇東坡傳》整本書過程中,筆者還利用了QQ群,微信群等線上方式與學生在線及時跟進指導,探討閱讀進度問題、難度問題,及時了解、調控閱讀進程并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總而言之,筆者嘗試構建多元化評價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努力讓學生愛上《蘇東坡傳》,愛上閱讀,閱讀有法度,閱讀有深度,以此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欣歆.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05).
【2】臧琴.中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述評【J】.江蘇教育研究,20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