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艷
摘要:初中階段設立《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可以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為日后學生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開展教育,實施特色教學,并要求教師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誤區;對策分析
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便是培養學生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并借此對個人整體的道德素養進行規范。初中階段,很多學校、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在這種因素的制約下,導致了現階段教育中對于該科目仍存在著很多誤區。關于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具體由哪些誤區,以及應當如何給予針對性的措施,下面將逐步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存在的誤區分析
(一)受應試教育影響深遠
自從我國進行新議論課程標準改革之后,針對教師對所教授的學科、調動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的思品教師,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深刻,一味地追求課程任務的計劃安排,過度遵循應試教育的規則,而導致學生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在最后自然難以發揮出道德與法治這門科目對學生的塑造作用。不僅如此,初中的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實際安排中,很多教師因為學校沒有將該課程設置為主課,而在備課的過程中應付了事,從而導致課堂顯得相對枯燥乏味,部分學生昏昏欲睡。很多教師會輕視學生對法律知識、道德素養的需求,為了所謂的效率而采取機械性的灌輸式教育來應付考試,提高學生成績,不僅成績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學生在日后步入社會后的法律意識越來越淡薄,從而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教師自身素質、教學模式亟須強化
對于新入學的初中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在思維、習慣等方面因為不適應而對教師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初中教師的水平與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學生的發展前景。自從我國實行了新課程標準改革之后,便開啟了將思政與法治交匯融合的新時期,我國大力推行集中化地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一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維權能力等,而我們想要達到這些目標,則需要我們對學生給予合理科學的指導。但很多教師的實際表現通常是不盡如人意的。現階段有些學校對初中思品教師在招聘時的把控不合格,尤其是教師個人的法律意識與道德素養都較為欠缺.對法律沒有深入的見解與認識。因為教師缺乏專業素養,在課堂中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經常會在描述案例的過程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對案例的發生過程進行描述,而關于人物的行為特征、法律責任等方面則一帶而過。長此以往,初中生很難在課堂中培養自己的法律素養,對案例的認知也較為欠缺。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理論知識所占的比例較大,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是較為枯燥乏味的,缺乏相應的興趣。『日版教材中的課本案例有些陳『日,缺乏對新時代的普適性,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如果不提出最新、生動的案例,學生則很難理解課本中大面積的理論知識。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誤區的對策分析
(一)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教學實踐緩解,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同學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給予細致入微的關注,然后秉著正確的態度對學生開展針對性教學,確保由情人理,讓學生內心主動接受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知識,并靈活地運用到生活當中,從而帶來自身全面的發展。根據我國最新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課程標準,教師需要在法律的教育方面,對學生的公民意識進行激發。出于這個原因,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一系列迫真的案例情境,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以一種生動貼切的形勢展現出來。便于學生進行快速記憶。例如,在對“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課程中,教師可以采取課堂中撥通“12315”維權電話的形勢,讓學生在課下搜集維權案例,在課堂上撥通電話進行維權,在現實情境下,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作為消費者維權需要掌握什么,應該怎么做,并且學生對此印象會較為深刻。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新興技術來展示教學內容,采取小組形式進行探究。一節課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來掌握學生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有利于日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活躍度,從而最終達到強化初中生法律意識的目的。
(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法律素養
教師對學生是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的。教師法律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由這位教師所培養出的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不但是國家的普法對象,更承擔著落實法治教育的職責。所以,新課標制定出關于初中思品教師的要求:完善自身法律素養。教師法律素養的缺失,難以避免地會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應讓初中思品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參與各類專業知識、法律意識的培訓活動,讓教師在這些培訓平臺中不斷發展并完善自身的素養,做到學法、守法、用法、講法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之上,初中思品教師還要進行配套的自主學習、網絡在線學習等多種渠道來提升自身的教師素養,只有這樣才可以全方位地保證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保證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保持學習興趣,為學生日后的全方位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環節依然存在著一些誤區,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開展了簡單解析,日后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跳出誤區,積極完善自身素養,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課堂質量得以有效的提升,才可以最終實現提升學生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穆樹強.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卟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38).
[2]丁瑞.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卟名師在線,2017(1).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