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偉 邱文強 鄭重


【摘 要】目的:探討微創接骨板技術對脛骨干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擇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療脛骨干骨折的60例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以及觀察組(30例)。觀察組使用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對照組使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結束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以及關節功能。結果:術后1周,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美國足踝外科協會足踝評分系統(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接骨板技術能有效減輕脛骨干骨折患者疼痛程度,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脛骨干骨折;微創接骨板技術;疼痛程度;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脛骨干骨折是四肢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總體骨折總數的10%-15%。脛骨干骨折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處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對于脛骨干骨折患者來說,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能夠起到修復骨折端以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當前,微創接骨板技術可有效緩解患肢腫脹、減弱疼痛感、加速患肢后期活動功能的恢復,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此種治療方案用于治療脛骨干骨折的相關報道甚少[1]。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微創接骨板技術對脛骨干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關節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療脛骨干骨折的60例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以及觀察組(30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65-85歲,平均(72.83±5.56)歲;病程1-20d,平均(11.23±1.50)d。對照組中男9例,女21例;年齡66-86歲,平均(72.03±5.61)歲;病程1-22d,平均(11.50±1.53)d。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X線確診為脛骨干骨折;家屬以及患者均知情同意;確診需進行骨折手術。排除標準:患心肝腎等器官明顯病變者;中重度骨質疏松者;手術禁忌癥者;開放性或多發性骨折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免疫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手術前均進行病史、體格、三大常規檢查以及下肢彩超檢查,實施常規的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做好消毒、鋪無菌巾等術前準備,術中嚴密監測生命體征,進行吸氧支持,建立靜脈通道。觀察組行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以骨折處為中心在傷口遠處或近處做2-3cm長的縱向切口,使用長彎組織剪在深筋膜下與骨膜外處層層分離軟組織,直至骨折部后形成通道,避免將骨膜切開,經由通道將解剖型接骨板置入其中直至骨表面,確保接骨板位置放置合適后,在遠端切口、近端切口分別用3枚螺釘在螺孔上予以固定。對照組使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于骨折處做縱向切口10cm,使用長彎組織剪在深筋膜下與骨膜外層層分離軟組織至骨折部,復位后使用持骨器固定骨折部位,并選取相應的鎖定加壓鋼板擰人皮質骨螺釘予以固定。兩組固定牢靠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查無活動性出血,逐層縫合切口,后期常規進行預防感染處理、康復訓練等。術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評估手術效果。
1.4 評價指標(1)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評估手術前以及手術1周后患者疼痛程度,無痛是0分;輕度是1-3分;中度是4-6分;重度是7-10分,得分越低,疼痛改善情況越好。(2)關節功能:分別于手術前以及手術3個月后使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足踝評分系統(AOFAS)[2]評估患者踝關節功能:優為90-100分,良好為75-89分,一般為50—74分,差為<5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疼痛評分 術后1周VAS評分比較,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關節功能 手術3個月后關節功能對比,對照組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脛骨干骨折如果治療不及時,會造成關節功能喪失,損害患者身心健康。而傳統切開復位手術雖可改善患者病情,但伴隨一定的創傷性且術后會出現骨折不復位、感染以及其他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因此,選取合適的治療方案治療該病患者對改善其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微創接骨板技術是通過小切口構建皮下通道,使用間接復位技術對骨折處進行復位并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的手術術式。該種手術方案下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局部軟組織和骨的血運的干擾,且在遠端切口、近端切口分別用3枚螺釘在螺孔上予以固定,可獲得較為顯著的固定效果。且不用進行加壓處理,對骨髂的穿支動脈以及營養血管造成的損害較小,能夠保證骨膜與骨髓間保持良好的血流灌注,利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3]。同時該手術切口小,分離軟組織的用時少,可減少手術創傷性,降低對交感神經的刺激,進而術后疼痛感減弱。本研究中,術后1周,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3個月時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微創接骨板技術能有效減輕脛骨干骨折患者痛感,改善關節功能,加速患者術后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在脛骨干骨折患者中實施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的效果較好,能減弱其疼痛程度,改善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趙勉,羅磊,李揚,謝芳.3種內固定手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2):178-180.
趙楓,呂輝照,艾建國,等.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2017,33(12):1113-1117.
胡永軍,任戈亮,陳啟剛,等.后外側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內側開放性脛骨遠端和脛骨干骨折的初步療效[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9,21(5):4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