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福
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越來越認識到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重要價值,為了使學生都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很多教師都開展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新課改理念,積極開展主體性教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真正地掌握知識,體會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課堂參與度;問題情境;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59
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注重課堂結果,即傳授了多少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而往往會忽略過程和學生參與度,導致一節課上完后,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很多,學生掌握的內容也不少,但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興趣薄弱。而且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都沒有形成。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參與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在“自主探究”中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開發數學學習的思維和情感。因此近些年來,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有很大的改進。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并沒有開展數學主體參與型學習的比較明確的可行的實施策略,因此在實踐中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數學主體參與型學習策略和實施方法是應對教育體驗性學習需求、解決教育尷尬現象的重要途徑。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價值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數學主體性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的要點在于教師應當使學生能夠作為數學知識學習主體,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當中。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敢于發表個人的觀點和見解,善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并展開充分地合作,這樣將會達到對學生創新意識有效提高的目的。依托對作業內容的科學設計,可以避免學生機械地完成作業,而且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實現對課上所習得的數學知識的系統梳理與回顧。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學生本位主義課堂的過程當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并在課堂之中為學生創設出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以便讓學生在這種課堂氛圍的影響之下,能夠秉承積極的學習情感投入到數學課堂當中。
二、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現狀
小學生的數學知識絕大部分來自數學課堂,因此其數學課堂的學習非常關鍵,其課堂參與度非常重要。而目前,很多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參與度不足,有效參與較少,需要我們加以重視。
(一)教師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
為了確保教學進度,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起到主導作用,將知識完完整整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通過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而獲得知識的積累。雖然教師也會提問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但是相對來說思考時間不足,往往很多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開始下一個教學環節了。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被動,缺乏主動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弱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踴躍積極的往往是一部分學生,多數為學優生,他們思維活躍,專注認真,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常常能夠第一時間回答,與教師互動。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習依賴教師,與教師的互動較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較弱。因此,教師不能被部分學生積極踴躍的表象蒙蔽雙眼而看不到不喜歡發言的學生,要真正調動所有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數學課堂教學才能更有效。
(三)學生參與課堂方式單一
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其實有很多的形式。比如,可以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來參與,通過小組合作來參與,通過動手操作、親身實踐來參與,通過游戲來參與等等。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雖然新課程改革對于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但是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往往是相對單一的,學生參與課堂多數是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一模式,或者是通過合作學習模式來實現的,而游戲、動手操作等形式則相對較少。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習者成為會學習者,也不利于教學者成為會教學者。當前知識經濟已初露端倪,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要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知識,更要重視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影響學生的并非知識障礙,而是心理障礙和能力障礙。
三、如何提升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
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和數學學習素養,必須要從課堂參與度著手,要先確保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才能得到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也才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呢?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然后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在課堂中營造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意識到情境設定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意義所在,當學生處于能夠讓其精神集中的課上情境當中,其學習的效率將大大超過以往。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每節課所要講解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之上設計相應的問題,并借助設計好的問題在課上為班級學生營造問題情境,如此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被問題所吸引,每一個學生都會為了探求問題背后的答案而苦苦進行思索,在這一過程當中,不但確保了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亦能夠讓學生在思考如何破解問題的過程當中實現了對先前所接觸和學習過的數學知識的梳理,這樣便能夠讓學生在每次接觸和學習新的數學知識點之前,回顧此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而達到對自身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除此之外,在問題情境的浸染和影響之下,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主體參與意識將得到喚醒,這將確保學生所進行的學習活動是卓有成效的。
(二)將科學的思維方法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當學生理解以及領會了數學思想之后,其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將表現得得心應手,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科學的思維方法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可以接觸和學習到數學知識,同時亦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解,逐漸領會數學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學生自身的數學思維水平將得到增強與提高,而且這對于學生后續的數學知識學習亦有著顯著的幫助作用,其能夠實現對不同數學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并且洞悉學習數學知識的訣竅。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將在這一過程當中強化自身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自信心,這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效用。
(三)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
為了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可以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便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意味著學生可以形成敏銳的問題意識,并在遇到問題之后能夠積極地進行求解。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致力于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夠跳出固定思維的巢窠,而是能夠養成創造性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從歷史上來看,人類優秀的數學大師無不是有著強大的知識創新能力,這才讓其能夠不滿足于前人所取得的數學成就,而是可以做到不斷地進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授課過程當中,為學生創設能夠供其進行自主思考的契機,而不是如同以往那般由教師的講解構成了一節課的全部教學活動。當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中獲得了自主思考的空間之后,其對于數學知識也必然表現出樂學的態度,同時,學生的自主思考活動也讓其數學學習主體意識得到了激發,并且依托教師對學生展開的知識啟發以及科學引導,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強化,傳統的思維方式得到積極地轉變,開始習慣于多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其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把握好這一特點,依托對問題的科學設計和提出,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課堂的知識學習過程當中去。
(四)利用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參與度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學習,其學習方式是討論、交流、分工,因此學生的參與度會非常高,每一名學生都是小組成員,都需要在合作學習中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并且都需要抒發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針對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積極討論、交流,通過不同的分工來實現自己的課堂參與。具體做法是:合理分組,按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品質、語言表達等情況將學生分成好、中、差三個層次,前后四人組成一組;實現目標。目標一般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以投影的形式出示;技能訓練,訓練中堅持要求做到發言有序,不機械重復別人的意見,形成小組集體意見,并積極參與組與組的交流。
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價值,分析了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現狀,提出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且就如何提升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提出了一些看法。
新課程改革越來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在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大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學生主動產生質疑,并且鼓勵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建設。當然,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課堂模式的設計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在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能力中不斷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徐惠娜.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
[2]吳志爽.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3(9).
[3]李新.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數學實驗過程——小學數學“學為中心”的課堂實踐路徑初探[J].教育視界,2018(Z1).
[4]梁伙嬌.淺析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版),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