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鳳妮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重癥急性胰腺炎(SAP)并發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方法 選擇我院重癥監護室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140例SAP患者,根據其在治療期間是否出現并發感染將其分為感染組與非感染組,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信息,并總結分析出SAP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 140例患者中共有39例出現并發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7.86%。兩組患者在APACHEⅡ評分、器官衰竭個數及禁食時間方面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高APACHEⅡ評分、多器官衰竭及禁食時間延長是SAP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結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的發生受到APACHEⅡ評分、器官衰竭個數及禁食時間的影響,在臨床治療時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干預,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
【關鍵詞】重癥胰腺炎;并發感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種病情嚴重、并發癥多且死亡率高的急腹癥,屬急性胰腺炎,在整個急性胰腺炎中占10~20%。經過多年臨床研究,SAP的死亡率已經明顯降低,但是較高的感染發生率使得SAP不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本文研究分析了SAP并發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其臨床防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重癥監護室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SAP患者140例,其中男86例,女54例,年齡45~77歲,平均(55.4±6.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診療指南》的SAP臨床診斷標準,精神狀態良好,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患者入院時使用統一的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調查,患者入院后接受保守治療并完善相關信息,治療包括止痛,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胃胰液的分泌,補充水、電解質及糾正酸堿平衡等。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史、APACHEⅡ評分、器官衰竭個數、禁食時間及留置引流管。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SAP并發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患者相關資料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60歲24例61.54%,有糖尿病史14例35.90%,APACHEⅡ評分(16.4±4.2)分,器官衰竭個數(4.6±1.5)個,禁食時間(16.3±1.8)h,留置引流管20例51.28%;非感染組男60例,女41例,年齡≥60歲61例60.40%,有糖尿病史38例37.62%,APACHEⅡ評分(7.7±3.1)分,器官衰竭個數(1.7±0.6)個,禁食時間(10.3±2.1)h,留置引流管49例48.51%。感染組的APACHEⅡ評分、器官衰竭個數、禁食時間均明顯高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SAP并發感染存在相關性。
2.2 SAP并發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將相關因素中差異顯著的指標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作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高APACHEⅡ評分、多器官衰竭、禁食時間延長及長時間機械通氣是SAP并發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本次研究發現,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史、APACHEⅡ評分、器官衰竭個數、禁食時間及留置引流管7個因素中,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及留置引流管4個因素對SAP并發感染無明顯影響。而部分研究中將年齡、糖尿病史及留置引流管歸為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但筆者認為,這三個因素不能準確反映其與并發感染的關系。首先,雖然并發感染是由于機體免疫力降低導致的,年老的患者與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但是年齡與免疫水平是非線性關系,而糖尿病與免疫水平之間的關系需要考慮到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及病程時間等各種因素,因此單純年齡或糖尿病無法準確反映出其中的關系;其次,留置引流管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密切監視引流管內液體的變化并及時換藥,便可以有效防止腹腔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高APACHEⅡ評分、多器官衰竭及禁食時間延長是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在臨床治療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干預,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張 棽.急性重癥胰腺炎并發胰腺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J].醫藥前沿,2015,5(22):203-204.
[2] 常廷民.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09):2067-2069.
[3] 賀 軍,胡虞乾.急性重癥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