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鳳 沈蓮
【摘要】本文基于學生課堂學習閱讀數量達不到課標要求,需要通過大量課外閱讀來充實的問題,論述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使課內閱讀講究方法、課外閱讀增量提質,形成家校共讀合力,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內外閱讀 語文核心素養 閱讀能力 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46-03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構建“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加強語言表達,特別是書面表達在教材中的比重,達到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均衡,以引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關注表達,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閱讀量是有限的,而課外閱讀使語文課程從封閉式的課堂走向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課內、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雙翼,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使用統編版語文教材時,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特點,注重落實語文要素、加大閱讀量、加強課內外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著眼單元,落實要素
加強課內外閱讀,關鍵要找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閱讀視野由課內轉向課外。由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走向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學生在充實知識的同時,可以記錄課外閱讀的收獲與感悟,進而在課堂上積極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形成由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再由課外閱讀回歸課內閱讀的良性循環模式。
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個單元設有導語頁,導語明確呈現本單元教材內容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個:1.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2.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顯然,這是針對閱讀和表達兩種語文能力而提出的。教師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不能拘泥于單篇課文獨立地教,而要有整體意識,基于單元設計將語文要素細化成具體、清晰、可操作和可評價的學習目標。從單元語文要素來看,不管是精讀課文《白鷺》《落花生》《桂花雨》,還是略讀課文《珍珠鳥》,其重點學習目標都應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抒發真情實感的方法”,區別在于各篇課文作者抒發情感的切入點不同,由此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如教學《白鷺》時,可以讓學生說說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教學《落花生》一課,則讓學生研讀課文中關于作者一家人談論花生的對話,說說花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明白父親借花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并仿照課文寫一寫由某一種事物聯想到的人;《桂花雨》一課則要讓學生說說桂花給作者帶來哪些美好回憶,從而體會文中作者的思鄉之情。經過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接下來在略讀課文《珍珠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閱讀提示”分組展開讀書活動、交流匯報,體會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感情。這就是精讀課文學方法、略讀課文用方法,而后利用單元“交流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和總結,提示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了解作者如何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抒發真情實感,并把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運用到單元習作中。
在常規單元編排基礎上,教材從三年級上冊安排閱讀策略單元和習作單元,這也是教材編排的一大亮點。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文前均有學習提示,與課后練習題相照應,介紹提高閱讀速度的具體方法。《搭石》一課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讀”;《將相和》要求“盡量連詞連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借助關鍵詞句提高閱讀速度;《冀中的地道戰》則要帶著問題讀,從而掌握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四篇課文題材、體裁各異,意在告訴學生,無論閱讀何種類型的文章都可以提高閱讀速度。教師教學本單元時,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提示”的要求,明白記錄閱讀時間的意義,嘗試運用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鼓勵學生交流閱讀體會,真實地匯報自己的閱讀情況,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去。
此外,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意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本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重點應指向表達方法的運用,讓學生體會說明文的基本特點,了解說明文的語言風格等。習作例文可以作為指導學生“初試身手”的范例,教師在教學這些特殊單元時,應有別于常規單元,避免固定思維模式,要著眼于單元整體用好課文,指向核心目標的達成。這樣著眼于單元整體設計學習任務,落實語文要素習得閱讀方法,為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提供必備能力,提高學生閱讀的品質。
二、習在課內,效在課外
(一)課內閱讀,貴在得法
閱讀教學要想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體說來,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時,才會從內心自主地轉變“要我讀”為“我要讀”,保持閱讀的持久性。為此,教師在課內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一是制造懸念引發閱讀期待。教師在故事閱讀教學故意留下懸念,吸引學生主動閱讀故事。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這篇課文以獨特的反復結構句式把故事推向高潮,直到最后一個自然段才將謎底揭曉。在引讀課文第1~5自然段后,教師設置懸念“長頸鹿大叔到底寄來了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6~11自然段,不斷探尋事情的真相,讀完全文后恍然大悟:原來長頸鹿大叔寄來的是花籽啊,是這些花籽變成了鮮花。二是指導學生進行適度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有很大關系,如果難度太小學生可能沒興趣,難度太大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應設定適度的能力目標,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圍繞“走進外國文學名著”主題,編排了《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三篇課文。由于小學生閱讀外國文學名著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適當降低閱讀要求,在教學本單元首篇課文《魯濱遜漂流記》時,引導學生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交流感受;在隨后的兩篇略讀課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外國名著的興趣;最后結合單元習作要求寫作品梗概,向他人推薦一本最喜愛的書。三是利用熱點激發閱讀興趣。如利用熱點新聞、電影、熱搜詞,引發學生關注話題及相應的讀物等,教師可以介紹電影《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等,與學生一起談論故事情節、人物,并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相應的書籍,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
2.精讀、略讀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通常主體是精讀,略讀是補充。要提高學生閱讀實效,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精讀與略讀的方法。如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精讀,明確提出具體要求,特別是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要求學生動腦動筆,在有閱讀感悟的地方進行圈點勾畫、批注,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真正做到讀有所得。一些可以略讀的內容,學生需要整體把握,提高閱讀速度。經過長時間的閱讀訓練,學生逐步掌握根據任務或需求,將高效精讀、略讀相結合的方法。
3.利用思維導圖
語文教學應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實際就是閱讀研究的過程,即由“文”到“意”,對思維導圖不斷修改與完善,使閱讀一步步獲得成功。例如寫景文章一般有3個一級分支:開頭、中間和結尾。教師在教學時從3個一級分支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知道文章的開頭怎么寫,如何具體展開中間部分,結尾又是怎樣寫等。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找到開頭的關鍵詞“位置”(東北),中間部分有4個二級分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然后具體引導學生學習“春天”這個二級分支,春天部分又有4個三級分支,每個分支都有相應的關鍵詞:(1)樹木(長、抽);(2)積雪(匯成、融化);(3)溪水(淙淙);(4)小鹿(側著、俯下)。這樣教學,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背誦課文,化繁為簡,慢慢養成抓住關鍵詞學習和理解課文的習慣。
(二)課外閱讀,增量提質
當前,閱讀教學未能完全解決長期存在的“高耗低效”問題。學生在教學質量檢測卷中閱讀題丟分多是普遍現象。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注重閱讀方法指導,知曉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低是與閱讀量少、課內外閱讀脫節有關。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除了每個單元有精讀、略讀課文外,還以不同形式安排大量閱讀材料,如“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日積月累”“我愛閱讀”“閱讀鏈接”等欄目的設置,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組織閱讀、交流讀書體驗活動,讓學生不僅愛讀書,更會讀書,提升閱讀品質。
1.以教材為基點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有益的課外讀物非常重要,教師要結合統編教材的特點精心備課,了解相應書籍的來源,并盡可能提前了解讀物內容,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讀物。例如學習一年級上冊課文《烏鴉喝水》后,鼓勵學生和大人一起讀《伊索寓言》;學習了三年級下冊課文《海底世界》,可推薦《海洋》一書;學習了五年級上冊課文《景陽岡》,向學生推薦名著《水滸傳》……如此一來,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也凸顯了課內外閱讀的實效。
2.做好課外閱讀書目的推薦
如果沒有人進行指導和幫助,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據調查,學生的閱讀興趣因學段、年齡、性格、性別、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有所不同。小學低中年級主要以寓言、童話、繪本、神話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了故事類文章外,還對傳記、小說、散文等感興趣。教師應了解每個學段學生的喜好及個性,在推介讀物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閱讀推薦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3.確保學生的閱讀足量有質
一是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學校應明確閱讀任務和時間,如每天晨讀,每周專設一節語文課用于課外閱讀教學,教師監督好學生認真閱讀。二是保證學生校外閱讀的時間,如低年級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不少于30分鐘,高年級適當增加。為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高閱讀質量,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記錄卡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記錄,記錄的要求和內容由簡到繁,慢慢轉變為有針對性的讀書筆記。如一開始只要求記錄閱讀書目和時間,到中年級要求摘抄優美詞句,高年級則上升為讀書筆記、讀后感等。在進行閱讀記錄時,教師可以請家長配合監督,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確保學生閱讀的時間和閱讀質量。
三、加強語用,促進表達
閱讀的目的不是完成“打卡”任務,而是為了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內容、獲取知識,加深閱讀理解,這也正是打通課內外閱讀的最終目標。學生經過大量課內外閱讀積累知識、素材,具備說與寫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段課標要求,對學生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使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獲得提高。比如早讀課學生輪流上講臺發言三分鐘,說見聞、說讀書收獲等。除了常規習作教學,教師還可以舉辦班級優秀習作評選或主題征文比賽,如選擇小故事、小短文與學生一起分享,在班級群里不定期發送一些美文誦讀的音頻、視頻等,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喜歡表達、敢于表達。經過日積月累,學生語言邏輯、思維表達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能。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讀寫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雙提升。教師可引導低年段學生在學習教材中朗朗上口的童謠、兒歌后進行創編,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課文《四季》時,學生可以說說除了詩歌中這些具有季節特征的事物,還有哪些景物也是各個季節特有的,教師出示幾幅具有鮮明季節特征的圖畫,讓學生仿照課文創編詩歌:“楓葉(紅紅),他對(大雁)說,我就是(秋天)。”教學一年級上冊課文《比尾巴》時,理解了動物尾巴的特點后,教師要求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特點,仿照課文一問一答的形式創編兒歌:“誰的尾巴粗?誰的尾巴細?誰的尾巴似剪刀?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細,燕子的尾巴似剪刀。”
教師可引導中高年段學生通過研讀課文重點語段,發現文本語言表達的特點,進行仿寫或拓展寫話。如學習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課時,除了落實“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語文要素,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課文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特點,比如“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學生從獨特的表達方式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再進行仿寫練習,實現語文教學的“言意兼得”。
由此可見,閱讀是對信息的捕捉、對知識的攝取,當學生通過閱讀獲取大量知識之后,就需要通過語言表達促進交流,使閱讀與表達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學生的理解力、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及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家校合力,攜手共讀
教育專家朱永新先生提出:“從教育改革看,注重習慣養成是夯實核心素養的必然方式。”閱讀不僅是課堂上教師的要求,更應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要進行大量閱讀,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特別是在家里需要有家長的支持和引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統編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益于家庭形成閱讀氛圍,促進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需要家長做閱讀的領路人。教師應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向學生推送閱讀書目,選擇學生喜歡的讀物,并請家長督促孩子完成閱讀任務。
一般而言,小學生的表現欲望很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揚和肯定,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可以在教室設置“書香少年”評比欄,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可以加一顆星,期末評選“書香少年”,以此營造班級學生爭相讀書的良好氛圍,達到讓學生愛上閱讀、自覺閱讀、收獲閱讀的目的,還可以結合學校“讀書月”開展“故事大王”、詩詞朗誦、拍攝最美閱讀照片、視頻等活動,讓學生分享閱讀的快樂,以此鞏固閱讀成果,保持閱讀熱情不減。
綜上所述,加強課內外閱讀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教師要在新版語文課標理念的指引下用好統編版教材,以課內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閱讀成為學生的終身行為習慣。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A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使用研究”(編號:2019A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德鳳(1971—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廣西特級教師、“國培、區培計劃”項目授課專家,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沈蓮(1981— ),女,廣西北海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