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利用“交流平臺”凸顯語文要素的教學實踐,建議教師不能把“交流平臺”的內容作為孤立的板塊進行教學,而應與語文要素聯系起來,注重整體滲透,細化教學目標,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層層推進,以真正凸顯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交流平臺 語文要素 體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87-02
“交流平臺”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助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平臺,它承載著豐富的語文要素。但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存在交流平臺與語文要素脫節的現象,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那么,怎樣才能優化交流平臺的教學,真正把語文要素的目標落到實處呢?下面筆者以六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交流平臺”為例,談一些教學體會。
一、整體滲透,形成認識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交流平臺”,與單元導語、課后練習、語文園地等共同組成了以“語文要素”為主體的助學系統,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幫手。“交流平臺”欄目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要想優化“交流平臺”的教學,使語文要素在課堂中得到有效凸顯,教師就要把“交流平臺”的學習目標放在單元整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以實現“交流平臺”價值與功能的最大化。
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交流平臺”中指出,“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通過小說的情節感受人物形象”“借助環境描寫來突顯人物形象”?;凇敖涣髌脚_”中的內容,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筆者自始至終都圍繞“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這些語文要素展開教學。以《橋》一課為例,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中“洪水來襲”時相關環境描寫的句子,并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環境描寫在小說中渲染氣氛,烘托老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指揮的高大形象的作用。另外,在學生學習“交流平臺”的內容時,筆者還引領學生結合“交流平臺”的內容對本單元的課文內容進行全面梳理,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發現其中隱含的語言規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習得“交流平臺”的知識,筆者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這個單元為小說單元,通過本單元的閱讀,你覺得小說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在學生答出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后,再讓學生思考這三篇小說各有什么特色。在學生歸納梳理本單元的內容之后,再結合本次習作“創作小說”的要求,讓學生試著描寫一段關于環境或者心理描寫的片段,使學生及時練筆。
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回顧本單元內容,歸納總結每篇課文的語言表達、寫作形式,并對“交流平臺”的內容形成整體性、系統性的認識。
二、關注過程,培養習慣
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內容既可以作為教學的終點,也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把它看作終點是為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學法,把它看作起點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能以“交流平臺”的目標為依據,有目的地把這些目標貫穿于本單元各個板塊的教學中。
如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交流平臺”的內容有:“做課堂筆記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幫助我們記憶,還能促使我們積極思考?!睆倪@一內容可以看出,語文要素應該定位為: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但是,要想讓學生學會做課堂筆記,僅靠“交流平臺”這一課時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課文之初,教師就可以調整“交流平臺”內容的教學順序,如把它提至開學第一課,并向學生講清楚做課堂筆記的方法。在向學生講清楚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以后,教師在整個學期都要注重在教學中凸顯“做課堂筆記”這一語文要素,以使學生能夠逐步養成邊聽講邊做課堂筆記的好習慣。并且,在學生做課堂筆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檢查學生做筆記的情況,以幫助學生樹立做筆記的意識,逐步提升學生做課堂筆記的能力。
調整“交流平臺”內容的教學順序,需要教師通讀整冊教材,才能根據“交流平臺”的內容特點,適時前置教學內容,使其以習慣培養的形式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語文能力與習慣。
三、層層推進,分步凸顯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交流平臺”中還有一些內容非常特殊,其中的語文要素不是一語道破的,而是隱含其間,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交流平臺”與其他板塊之間的聯系,注重各板塊語文要素的融合,并進行聚焦,以明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重點,在本單元課文間循序漸進地施教,以逐步凸顯語文要素。
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為例,這個單元“交流平臺”的主要內容是“閱讀文章時,我們要注意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讀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接下來,“交流平臺”中以《草原》為例讓學生明白閱讀的時候還要能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很多,又以《丁香結》為例,讓學生明白閱讀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因此,教學“交流平臺”的內容時,教師如果不能引領學生就語文要素認真分析,也就很難凸顯其中的語文要素。對此,筆者讓學生先明確想象與聯想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合理的聯想、想象需要運用恰當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這些表達方式包括比喻、擬人、排比等。在引導學生對語文要素進行分層理解之后,筆者再結合“詞句段運用”的訓練內容讓學生開展語言實踐。這樣教學,前后勾連,厘清了教學重點與學習步驟,促進了語文要素的分步體現。
由此可見,在“交流平臺”的教學中,讓學生經歷感知、體會、嘗試、回顧與遷移的具體過程,可以降低學習難度,使語文要素逐步內化為語文素養。
四、搭建支架,學以致用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交流平臺”內容有許多都是指向語文知識和寫作方法的,呈現形式主要以“概念闡述”或“結果呈現”為主,這就為教師合理開發和利用教材提供了機會。教學“交流平臺”的內容時,教師要根據目標要求的難易程度與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為學生搭建適合的支架,以降低學習難度,真正把語文要素的目標落到實處。
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交流平臺”為例,內容是“本單元有的課文寫到了大的場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戰斗、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課文在寫這些場面的時候,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法”。接下來在“交流平臺”中以具體的課文為例子,向學生介紹了點面結合的寫法。為了促進學生對“交流平臺”內容的理解,筆者先以《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例,向學生呈現文中描寫激烈的戰斗片段,然后出示《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片段,讓學生想一想這樣描寫的好處,從而認識到點面結合這種表達方式的好處。在學生對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之后,再為學生搭建一個寫話的情境支架:慶?!傲弧眱和澋奈乃噮R演開始了……(運用畫面描寫)只見一名舞蹈小演員……(運用點的描寫)。最后,讓學生說說在描寫小舞蹈演員時,從面的角度出發,自己應該寫些什么內容;從點的角度出發,應該關注小演員的哪些方面。這樣教學,半扶半放,幫助學生從理解過渡到運用。為了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最后,筆者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食堂就餐全景圖”“大快朵頤圖”“挑食厭食圖”等畫面,讓學生以“眾生吃相”為話題,用點面結合的描寫手法,寫一寫食堂就餐時的情景。這樣依據“交流平臺”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細化教學步驟,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可以有效避免單純就“交流平臺”內容進行解釋等枯燥教學現象的產生,有助于學生習得語文要素。
在教學“交流平臺”板塊時,教師只有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厘清語文要素與“交流平臺”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搭建適合的支架,才能真正發揮“交流平臺”的教學價值,凸顯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黃翠嬋(1976—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