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使信息的傳播模式、傳播環境、傳播載體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作為目前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當前新媒體大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分析產生困境的原因,堅守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加強對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革新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模式,進一步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工作做堅做實。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困境
首先,新媒體沖擊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首要工作。高校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還處于接受意識形態熏陶以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階段。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上各種聲音真假難辨,很容易受到西方網絡話語權的干擾,長此以往,會影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地位,不利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利于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而受到這些沖擊,其權威性多有減弱,很容易架空中國青年的理想信念,產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高校大學生作為祖國之棟梁,如果對共產主義信仰不堅定,那么如何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其次,多元文化發展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環境復雜化。新媒體以社會性、全球性、獨立性的傳播特性,在豐富意識形態多樣性的同時,也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環境復雜化。互聯網時代全球信息共享,高校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網上“沖浪”看世界,接觸到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如漫威系列電影、日本動漫等,在高校極受歡迎。但這些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的和諧、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價值觀產生了矛盾。長期受國外意識形態侵蝕的高校大學生,以國外侵入的意識形態為主導價值觀,降低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最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模式陳舊。新媒體使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一成不變的陳舊教育模式,必然會導致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危機。自新媒體出現后,學生們想要自己去把握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他們很容易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高校教師傳授知識的權威。所以,之前的灌輸式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的大環境,迫切要求改變陳舊的教育模式,創造出使高校大學生能主動接受、真心接受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方式,遠離灌輸式教育。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面臨挑戰的原因
首先,多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核心,承載著整個社會辨別是非的評判標準。如今在社會中呈現多種價值觀交錯的現狀,如享樂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健康的價值觀。但在成長路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難題和壓力。學業不順、考研失利、就業困難、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都會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影響。當生活中失意,壓力無處排解時,加上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大學生會選擇借助網絡來排解痛楚。當接觸到不良價值觀侵蝕,大學生易被牽著鼻子走,對國家和社會產生負面情緒,形成錯誤的社會認知。
其次,網絡意識形態監管機制不完善。這個新媒體為信息傳播主導的時代,網絡普及、信息開放、言論自由。網絡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缺少全面又嚴格的審查和監管,會導致大量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流入,從而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5G技術的應運而生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監管帶來更大的挑戰,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監管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大學生對于網絡上的意識形態敏銳度有待提高,而現在大部分的高校學生對于政治的了解除了課堂基本來自網絡,所以網絡監管顯得更為重要。國家在網絡監管上做了一些努力,但還是由于大學生的思想不夠成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帶偏。
最后,高校對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不夠重視。“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2]。高校普遍對馬克思主義教育不重視,非常不利于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小,師資力量單薄,生源不足。雖然在大學中均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但由于長久以來的學科偏見,認為這門課程空洞乏味、遠離生活,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存在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情況。而有些高校思政老師照本宣科,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來豐富課堂,使知識變得更加枯燥難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沒有發揮好使教育成果不顯著。
三、新媒體環境下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對策
第一,堅守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個思想框架或者一種意識形態,用于確定價值觀念,并賦予它們的制度以生命力。”[3]改變刻板印象,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新媒體技術使高校學生們更認同馬克思主義、更理解馬克思主義、更親近馬克思主義。首先,利用新媒體使馬克思主義傳播更大眾化。其次,發揮偶像的力量,正向引導明星,邀請明星發布正能量視頻。最后,高校多開設實踐活動。比如開設馬克思主義系列演講、參觀革命圣地、組織觀看愛國主義相關視頻,這些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在豐富學生們課余活動的同時,又使學生們更加了解馬克思主義,認識到一個有別于書本中刻板印象的生動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加強高校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首先,思政教師可以多在課堂上擴展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故事。比如一個古典樂器的來源、一副古代名畫的創作背景、一部包含中華文化的優秀電影。其次,高校舉辦活動,重視每個傳統節日。如開設講述有關屈原的歷史故事,方可領取粽子等系列活動,讓節日不只停留在日歷中,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每個大學生的內心。最后,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利用其追求美的心理,發揚民族服飾,比如漢服,讓民族服飾日常化。借鑒日本和韓國對傳統服飾的重視程度,發揚我們的唐風服飾、漢服、少數民族風服飾等。
第三,革新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思政教師把意識形態教育充分與現實問題結合。設計專題研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暢談國家大事發表自己看法,對于不太正確的觀點進行及時引導;現場參觀——豐富學生視野從大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喚起共情感,激發學習動力。其次,開設名家講壇進校園的講座。最后,高校思政教師在課上除了講授理論知識,也可以穿插一些新媒體軟件上比較熱點的新聞或視頻,拉近師生距離,在不知不覺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3] 喬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時代的全球化趨勢[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池政陽(1995-),女,漢族,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