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朗巴姆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民族傳承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華上千年的發展歷史,遺留了許多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充滿藝術性與智慧,是前人留下的文明瑰寶,值得我們去發展繼承。加強傳統文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能夠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精神,發揚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給下一代建立良好的精神信仰,讓其有更好的道德修養培育,加深對語言文化的精髓理解。
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近年來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注重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在課堂上積極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提高傳統文化的時代感。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挖掘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當中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一直以來教師都沒有重視,都是以語文知識的內容為基礎進行教學。所以學生也就沒有在知識的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一定程度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并展現出來讓學生理解。這樣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愛國詩人屈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具體的實際單獨呈現給學生,將之作為一個課堂故事為學生講述,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學生從中獲得傳統的愛國思想,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
(二)培養學生養成積累文化知識的習慣
在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學生在學習習作的過程中,一些名言警句、民間諺語都有利于提升文章的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養成積累名言警句、古詩詞以及民間諺語的習慣,學生一旦養成積累的習慣,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便會不自覺地去積累,并且在積累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誦讀一些經典的佳作,朗朗上口的語句,最適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傳統文化知識的拓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因為語文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僅依靠課本傳承傳統文化遠遠不夠。在教學中,一是要根據情況增加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二是要把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比如,可以讓學生練習鋼筆字、毛筆字,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利用周末時間,指導學生搜集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當地歷史,辦手抄報、黑板報,并要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學習刺繡、剪紙、布藝等。給學生提供這個平臺,當學生親身去了解、感知以后,當他們真正體會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
(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傳統文化教學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好奇心非常強,但同時上課時的注意力也較難集中。因此,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注意將課本內容與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結合,以使得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歷史韻味。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清明》這一教學章節中,在講解詩詞意思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自制的教學動畫。在學生觀看過后在對古詩詞講解的同時中間穿插關于清明節的由來、歷史背景以及重要意義。這樣既能夠使學生了解到課文主旨,還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開放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制作一些有關節日的故事卡片,并舉辦班級內的評比,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知識的印象。
(五)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助力學生領會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滲透與學習要更多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僅僅是文化滲透的一隅,想要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領會傳統文化的內涵,語文教學應結合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文化源于生活。漢字、詩歌、成語等的創造與形成都是來自生活。漢字的書寫講求結構、筆畫、筆順,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等演變才發展至今天書寫的漢字。因此,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適當引入書法教學,讓學生通過書法練習理解漢字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小學生部分存在挑食、厭食、浪費的現象,在學習《憫農》這一課時,詩歌中蘊含的“珍惜糧食,不浪費的文化”,就可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不良習慣的糾正,教師可以實際行為或其他人的行為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
(六)利用傳統節假日滲透傳統文化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傳統節假日中也富含著大量的精神財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傳統節假日的作用,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例如,在端午節到來之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收集更多端午節有關的資料信息,使得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端午節的習俗與由來等,引導學生能夠在收集到相關的資料以后,再進行小組的劃分,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小組的成果,然后再展開深入的交流與探討,評比出最為優秀的小組,要引導并且鼓勵學生能夠親自選擇粽葉與包粽子等,要通過民俗的習慣幫助學生感受到更多的中華民族風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促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滲透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做到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陳少紅.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課外語文(上),2018,(6):173.
[2] ?羅冬麗.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探析[J].小學時代(奧妙),2018,(11):26.
[3] ?蔡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外語文(下),2016,(9):10.
(作者單位:爐霍縣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