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世佳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對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度,而且提出了對語言相關的其他需求。以產業發展為背景,以專業要求為根本,實施主體多元化產教融合,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共商、課程共開發、師資隊伍共享、實踐基地共建等多樣化、深層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能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學生的專業復合能力及實踐能力,擴大職業范圍,從而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一帶一路”建設。
關鍵詞: 一帶一路? ? 漢語國際教育? ? 產教融合
一、引言
在國家提出的漢語國際傳播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的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凸顯,學科建設更加貼近服務國家戰略①。同時,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創新發展迎來了新的思考。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適時調整辦學模式,重新規劃和調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漢語國際教育進入高峰式的快速發展。仍有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由于專業辦學資源不足、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專業口徑窄、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導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無法滿足事業發展需求,專業發展滯緩,面臨專業停招,甚至專業撤銷的難題。如何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形勢下,探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可持續發展對策,是地方應用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與學術型高校相比,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與行業發展更緊密。實踐證明,地方應用型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實施產教融合,吸引行業、企業與學校全方面、深層次地開展合作,強化行業對職業教育的指導力,能切實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產業的能力水平。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施產教融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地方建設,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背景,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一方面能有效解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難題,另一方面能為地方拓展國際人文交流、開展對外經貿合作和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有力保障[1]。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院校應深入實施漢語國際教育產教融合,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創新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二、漢語國際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施現狀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實施,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度持續提升,地方應用型高校紛紛通過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搭建各類專業實習、實踐平臺,強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職業性和應用性,從而解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出口難”的問題。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校企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與非官方漢語教學網絡平臺進行合作,直接遴選漢語國家教育專業實習生進行線上線下教學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準備、課上教學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實習,為實習生提供大量的教學實踐機會[2](126)。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海外實習基地。高校通過合作的非官方教學機構向海外輸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生進行漢語教學實習,拓寬專業學生參與海外教學實習的渠道。同時,為海外學校提供所需師資,實現漢語師資的合理配置[3](157)。由此可見,校企合作切實、有效地解決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瓶頸問題。但在這類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遇到了不少難題,認為此類校企合作無法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解決根本性問題。合作多方主體在合作中收益不均衡,導致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強,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同時,提供對外漢語線上教學實習、海外教學實習的專門性企業較少,地方性相關企業更少。因此,單一的校企合作在漢語國際教育中依然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學生的職業能力仍然得不到全方位發展,局限性較強。
2018年,教育部打造了多主體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每年推出兩批次的涉及人才培養體系融合、實踐基地共建、師資培養、教材建設等多元素“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校企雙方長效合作構建良好的產教融合機制。個別地方高校為加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轉型升級,有效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相應地申報此類項目,但參與度總體不高。根據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申報指南和公布立項情況統計(見表1和圖1),2018年第一批,可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申報的項目數達268項,但最終公布立項僅3項;2018年第二批,可申報項目共793項,其中,具有專業針對性和專業唯一性的項目有6項,最終公布立項5項;2019年第一批,可申報項目共計225項,其中具有專業針對性和專業唯一性的項目共有55項,最終公布立項僅6項。
由此可見,校企合作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實施過程中仍沒有橫向擴展,更無法縱深發展,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教融合理念較為薄弱。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僅僅把產教融合看作新工科建設的主要抓手,對其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等文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的實效性認識不足。特別對專業教師而言,由于缺乏產教融合意識,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導致人才培養脫離實際需求。二是產教融合形式單一。根據上述統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產學合作主要開展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及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前者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教學”大背景下的慕課建設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后者主要集中于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語言和文化傳播基地建設等,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專業發展規劃等環節中的作用仍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開放程度不夠,人才培養模式依然趨于傳統。三是產業相關的企業參與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相較于人才缺口較大、產業發展需求度較高的行業、產業而言,漢語國際教育相關產業因受政策約束度較高,市場規模較為有限,一些企業認為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訴求無法得到真正滿足,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喪失。
三、漢語國際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施策略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各地立足區域實際,結合區位發展優勢,明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方向,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促發一批新的經濟形態。地方應用型高校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漢語國家教育專業發展規劃應與地方產業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地方建設方案,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狀況,明確專業發展目標,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此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必將出現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因此,加強產業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充分挖掘專業建設各環節與教育產業、語言產業、文創產業、服務貿易產業、數字產業等多種產業生產要素之間相互融合的聯結點,通過產學合作平臺主動與區域內的產業開展主體多元化的產教融合。以專業要求為根本,根據合作企業的實際特點,從人才培養方案共商、課程共開發、師資隊伍共享、實踐基地共建四個方面,實現全方位供需精準對接,推進產教融合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內涵式發展。
1.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校企共商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主體多元化產教融合、培養具有“一般能力”②(84)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根據辦學定位和專業發展規劃,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基本任務和要求,廣泛開展“一帶一路”重點發展的產業、企業調研,明確企業人才要求,擴大職業教育內容和范圍,將傳統的、單一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觀轉變為“漢語+”創新型人才培養觀念;企業根據應用型人才需求,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要求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將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同步實施,做好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加法”。圍繞“漢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產業人才實際需求,對課程體系中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及專業素質進行重構和調整,以專業基礎課程確保語言知識、文字知識等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口語表達、文字表達等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同時將相關產業要素與專業方向、實踐教學交叉融合,讓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拓寬漢語國際教育學生的就業領域。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使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必然推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根據立項的漢語國際教育相關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統計,課程教學改革更多地傾向于通過合作企業的資助經費,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辦學成本,難以真正使產業要素有效融入人才培養,仍存在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相脫節的問題。因此,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是產教融合對課程建設和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構建符合人才實際需求的課程體系后,結合課程涉及的產業背景,針對性地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可將對外漢語教學數字產品研發、第二語言教學技術開發等產學研合作開發項目引入課程教學,積極探索課程項目化教學,以產學研合作開發項目將相關課程以項目子模塊的方式進行課程群教學。同時,將第二語言教學實踐、跨文化傳播等真實案例融入課程內容等,確保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精準對接,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有效縮短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銜接過渡期。
3.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校企共享師資。
主體多元化產教融合的實施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的專業和學緣結構、實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向雙師型轉型。專業基礎課由學校教師承擔,專業性較強的理論課或實踐課由企業技術人員承擔,校企師資共享方式是短期內實現漢語國際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解決專任教師實踐能力不強問題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建設師資隊伍,使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更有利于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中實現雙贏,更符合產教融合中利益均衡原則,實現持續發展。專業教師利用產學合作平臺,直接參與對外漢語教學數字產品開發、課程開發、文化傳播基地建設等企業項目,使教師樹立市場觀、產業觀,能根據行業分析、職業崗位分析,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將職業要素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同時,還應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增加專業教師赴海外漢語教學基地進行漢語教學實踐的機會,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課程教學水平,將真實的海外教學場景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中更有利于培養應用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
4.合理配置多方資源,校企共建實踐實習基地。
對地方高校來說,開展集中性實習往往會有高校投入資金不足、實習基地資源不足等制約性,部分地方高校多采取分散實習的方式,導致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參與實習,特別是參與海外實習的積極性不高。一方面,可以通過產學合作項目,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產業導向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貫通,為漢語國際教育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實習機會,拓寬學生的職業范圍。另一方面,地方高??赏ㄟ^參與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國際教育合作,建立長期穩定、互利互惠的海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使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更加貼近職業環境。
四、結語
地方應用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聯系。主體多元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服務于地方“一帶一路”建設應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徑,有助于高校面向產業人才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擴大專業口徑,以產學合作的方式將產業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以滿足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就業領域和就業崗位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提高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注釋:
①劉利,2019年6月6日在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揭牌儀式暨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論壇上的講話.
②劉頌浩.就業困境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重點[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6(3).
參考文獻:
[1]紹興市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2年)(紹政發〔2018〕13號).
[2]張旸.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9(4).
[3]吳泓.“一帶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海外實習基地規劃研究——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72).
[4]劉軒.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困境及出路——以蘇南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8(21):61.
[5]趙世舉.漢語國際教育類專業的困境與出路,201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