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萍 孫桂華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發展,本文以淮北市烈山區為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堅持規劃引領、加快產業發展、注重基礎設施、呵護鄉村環境、強化鄉風文明、健全治理體系、保障改善民生等推進鄉村振興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質量體系;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本文以淮北市烈山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為例,在切實把握烈山區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思考。
一、淮北市烈山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
2018年9月,國家及省市相繼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之后,烈山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推進全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成立以區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小組辦公室及其職責,統籌指導全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出臺《關于烈山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產業等管理措施,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是發展優勢產業。深入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加快農業綠色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持續推進榴園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古饒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培育優勢鄉村產業。深入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保護塔山石榴等優質安全農產特色品牌。積極發揮大北農、正邦等重大農業龍頭項目的帶動作用,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
三是深化農村改革。完成50個村(居)的清產核資,量化資產總額15357.19萬元;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共確定股民身份222095人。全區50個村(居)完成“三變”改革試點任務。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有力推進。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2019年轉包土地1000畝,用于發展無絮楊育苗基地建設。
四是改善人居環境。制定《關于印發烈山區2019年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的通知》等文件,有序開展5000戶常駐農戶衛生廁所改造任務,市場化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村污水治理工作正由鎮政府所在地向周邊行政村延伸改造,同時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區、鎮、村三級河長制、湖長制管理,全面消除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黑臭水體。
五是聚焦脫貧攻堅。烈山區把脫貧攻堅擺上更加重要位置,構建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扎實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精準脫貧168人。截止目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427戶,999人,其中已脫貧397戶907人,未脫貧30戶92人。全區包保單位及幫扶責任人持續履行幫扶責任,繼續加強定點幫扶,2019年底已完成既定目標的脫貧任務。
二、淮北市烈山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問題
烈山區近年在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從總體效果上看,受諸多因素影響,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還有許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滯后。烈山區經過近十幾年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幅改善,主干道路、供水、機井、互聯網等不斷完善。但個別村莊入戶道路還沒有完全硬化,有些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大部分村莊內沒有污水管網,群眾生活污水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二是生態環境脆弱。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固體垃圾排放明顯增多,其中廢塑料廢電池等化學類垃圾占比提高。化肥農藥使用量進一步增大,導致土壤、水體富營養化,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殘留于土壤、水體和空氣中。畜禽養殖等污染現象嚴重,不能得到有效處理,糞尿排泄物及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并產生刺鼻的氣味。
三是產業結構單一。烈山區石榴、靈棗等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銷售的鏈條不健全,鮮果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從全區范圍來看,大部分村(居)仍然是“一麥一豆(玉米)”種植模式,特色農產、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采摘農業發展不足,特色化,多元化的鄉村產業沒有真正發展起來。
四是鄉村文化缺乏。全區廣大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觀念長期保守、科技知識貧乏,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較慢。基層文化建設水平不高,村風民俗缺乏正確價值導向,在婚喪嫁娶等方面還存在攀比之風,每逢農閑或節假日期間,聚眾賭博現象屢禁不止。
五是基層治理被動。當前,烈山區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鎮政府及村民自治組織。由于村兩委班子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受傳統思維影響,對于基層治理仍是被動式、傳統式的治理模式,缺乏創新方法,村民自治缺乏新鮮的年輕血液。近幾年因征地拆遷、網絡輿論以及價值觀多元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基層社會矛盾頻發,治理難度不斷增加。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思考
(一)堅持規劃引領
當前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村群眾的生活品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務必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進程。針對不同農村地區資源稟賦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好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規劃,科學安排鄉村布局,突出功能統籌、產業融合,強調生態文明和城鄉共融,增強規劃的可行性和長遠性,讓規劃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為鄉村振興的開局發展夯實基礎。
(二)加快產業發展
適應農村產業振興要求,從過去“種什么,吃什么”,轉變為“吃什么,種什么”,加快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構建現代農產體系。積極培育農產加工企業,借鑒日本“造村運動”經驗,發展1.5次產業,適當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要注重品牌建設,同步發展線上與線下銷售,推動農產品上網絡,進超市,從產品變商品。堅持融合發展,把特色農產與休閑旅游、特色民宿、健康養老產業等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特色資源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注重基礎設施
結合村莊布局優化,持續完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道路、水、電、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廁、綠化、路燈等公共設施長效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資金、管護人及管護責任,確保基礎設施長久使用。進一步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中小河流湖泊治理,優化整治溝渠網絡,強化機井維護,提高防洪和除澇能力。聚焦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建設養老院、學校、文化館、體育廣場等生活服務場所,大幅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實現鄉村高品質發展。
(四)呵護鄉村環境
深入開展清垃圾、治污水、改旱廁“三大革命”,積極推進“破四舊立四新”活動,持之以恒鞏固提升鄉村人居環境,促進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綠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聚焦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全面提升鄉村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環境質量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鄉村生態資本增值。
(五)強化鄉風文明
持之以恒推進鄉村“善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抓好仁、義、禮、孝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著力建設現代鄉村文明。積極保護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推進鄉村民俗博物館、展示館、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建設,多形式傳承發展優秀農耕文化。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保護鄉村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推動戲曲、剪紙等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回歸鄉村。加強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大力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承引導農村文化活動健康有序開展。
(六)健全治理體系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加快自治、法治、德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選優配強村支部班子,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作用。依法成立村民理事會,完善鄉村基層自治體系。建立健全鎮村調解、區級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糾紛調處機制,廣泛開展法治鄉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治廣場創建活動,大力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持續完善村規民約,培育村民規則意識、誠信觀念,不斷提升德治水平。
(七)保障改善民生
聚焦群眾現實直接利益問題,堅持打好脫貧攻堅戰役,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穩定持久脫貧。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常態化對接企業,開展就業招聘活動和企業用工幫扶活動,健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勞動維權等服務體系,加大創業資金幫扶,不斷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加快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水平,促進教育、醫療、社保等資源向鄉村傾斜,建立完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市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提升廣大基層群眾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N].中國社會報,2018.
[2]? 高質量高標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N].河南日報農村版,2018.
[3]? 王祚林.六安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
作者簡介:趙雪萍,女,中共濉溪縣委黨校,副教授。孫桂華,男,中共濉溪縣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