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泰山護理職業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和數據的統計分析,總結了高職院校學生婚戀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了對高職學生進行婚戀的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并積極探討了可行的法制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婚戀、法制教育
一、高職學生婚戀的現狀
筆者在泰山護理職業學院2017級至2019級學生中,各發放200份調查問卷,回收596份答卷。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筆者發現:高職學生在婚戀方面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并且,在男生和女生之間,不同的年級之間,還會有所不同。
在婚戀方面,泰山護理職業學院的學生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家庭觀念較強,尤其在婚姻問題上比較重視家長意見;另一方面,00后的學生也深受互聯網的浸染,容易受到影視劇或外來文化的影響,模仿和從眾心理較強。具體而言,我們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戀愛觀方面
男生和女生在戀愛目的上呈現出不同的傾向性:43%的男生戀愛傾向于積累經驗,體驗人生,這也跟男性的社會角色定位不無關系。而46%的女生更傾向于情感訴求,身心需要,這當然跟女性獨有的感性特性相關。另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同學戀愛目的不甚清晰,這與我們教育體系中,情感教育缺失不無關系。
在戀愛行為方面,高職學生往往會出現模仿和從眾現象。從中學階段進入大學階段,高職學生也逐漸從父母包辦一切開始獨自學習生活,渴望被接納和認可,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因此模仿和從眾自然成為了普遍化的現象,戀愛也不例外。
2、擇偶觀方面
擇偶觀方面,雖然從大一至大三的學生79%都會首先考慮個人品質,但是同時,擇偶會考慮經濟實力是否雄厚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因此,隨著學生從校園踏入社會,高職學生擇偶標準呈現出愈加理性和現實的趨勢。尤其是,泰山護理職業學院的女生比例也偏高,更是容易受到傳統觀念和社會競爭加劇的影響,個別學生甚至會將擇偶標準直接跟物質條件掛鉤。
此外,對于雙方結合的基礎,高職學生還是有接近55%的學生會選擇情投意合,將感情放在第一位,但是也容易將“感情”與“感覺”混淆甚至等同,導致婚戀基礎不穩定。
3、性觀念方面
在調查問卷中,大約75%的高職學生,對于婚前性行為秉持不反對的態度,并且,接近48%的學生認為發生性行為是水到渠成,自然會發生的事情。經過對比,男生接受婚前性行為比例比女生高8%左右。僅僅有0.6%左右的學生認為,發生關系是為了走進婚姻家庭。因此,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生并不會“以結婚為目的”來交往并發生親密關系,跟傳統的性道德觀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欣慰的是,對于非婚同居,86%的學生選擇了不會,并且有95%的同學在發生性關系的時候懂得并會采取避孕措施,也顯示了我們性教育的進步。
4、婚姻家庭方面
對于通過婚姻建立家庭,62%的學生表示沒有認真思考過,85%的同學對《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不甚了解,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因此,相關法制教育的缺失也反過來影響了高職學生婚戀觀以及婚戀行為。
二、高職學生婚戀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婚戀教育缺失
在高職院校中,婚戀教育的內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有所涉及,例如:在《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2018版)第五章第三節中,提到了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規范,但內容簡單、陳舊,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差。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學校的教育也更側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對于“婚戀”這種德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也不能給予學生在婚戀方面的具體指導。因此,高職院校的婚戀教育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探索,而不是停留在說教和表面形式上。
(二)高職學生在婚戀過程中容易出現法律問題
所謂“從搖籃到墳墓”,我們都在跟法律“密切接觸”,高職學生的婚戀過程也不例外。通過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婚戀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問題:
1、財產分割問題
戀愛中,雙方為表達心意會互贈禮物;婚姻中,也會涉及到雙方的個人財產和夫妻共同財產,因此發生財產分割糾紛也屢見不鮮。例如,戀愛中互贈的禮物,一般歸為民法上的“無償贈與”行為,不需要返還;但是,如果是貴重禮物,依據《物權法》和《合同法》中關于“物權的取得”和“贈與合同”的規定,也可以撤銷贈與。還有,“彩禮返還”的問題,在《婚姻司法解釋(二)》第10條中對此有明確規定。
2、非婚同居及非婚生子女的撫養問題
隨著性觀念趨于開放,高職學生非婚同居的現象也呈現上升趨勢。若是有配偶又與他人同居當然是法律明文規定禁止。但是,一般狹義的“非婚同居”關系,仍屬于道德調整的范疇,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
關于“非婚生子女”,雖然《婚姻法》第25條明確規定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權利,還要求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承擔生活費和教育費至其獨立生活為止。但是,對于還未踏入社會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來說,撫養還是不小的挑戰,也因此容易引發新的矛盾和社會問題。
3、激情犯罪的問題
高職學生正值青春期,血氣方剛行為易沖動。婚戀作為人生中極其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課,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婚戀遇到問題又無法正確解決的時候就有可能走向極端,甚至引發違法犯罪。例如,2014 年“大學生不滿分手捅前女友11刀”【1】案等,諸如此類因婚戀引發的激情犯罪并不是個案,無不令人震驚惋惜又發人深思。
(三)婚戀法制教育的優勢
道德作為一種調節方式,是通過社會道德風尚和個人的道德風范來發揮調整利益關系的作用,因此是一種非制度化、柔性的規范。【2】但是,近些年來的“道德滑坡”現象,也是屢屢突破公眾的道德底線。這雖然跟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期不無關系,但我們不能完全依靠道德來調節社會關系,還需要法律的國家強制性來守護道德底線。具體而言,高校婚戀的法制教育明顯有兩點優勢:
1、遏制婚戀觀功利化,守護良性婚姻的底線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青年一代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由此也出現了通過婚姻來逃避奮斗的功利化的趨勢,校園戀情也深受影響。近些年,針對婚戀集中的問題,婚姻法也出臺了很多相關的司法解釋,例如:《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條關于“父母婚后贈與的不動產”的規定,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律對婚戀觀的引導作用,由此也告誡高職的學生,只有通過提升自身能力才能維持婚姻穩定,進一步遏制婚戀觀功利化的趨勢,守護良性婚姻的底線。
2、弘揚家庭美德,體現社會公序良俗
通過戀愛走向婚姻建立家庭,也應遵守相應的道德規范。法律在制定的過程中也將這些道德規范的精神融入其中以保證。同時,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中也進一步將社會的公序良俗觀念考慮進來,如《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9條,對女性婚內生育權的保護,既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女性的進步,也體現了家庭生活中對男女地位平等的保護。
因此,在高職學生婚戀教育方面,很有必要加強法制教育,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共同來解決高職學生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這個問題。
三、加強高職學生婚戀的法制教育對策
既然高職學生在婚戀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法律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婚戀觀的法制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立足課堂教學,加強法律知識的傳播
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因此,法律只有被廣泛傳播并誠心誠意接受和有力的保障實施,才能建立起法律的權威,進而發揮出應有之作用。因此,首先,我們應當以高職院校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積極開設法律相關的選修課等,從生動的案例出發,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進一步豐富他們的法律常識。其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法律注重實踐性,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并思考現實存在的法律實例,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思維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最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如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的方式,在課堂外,可以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等等,總之將枯燥、生硬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它更加立體生動的呈現,進而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
(二)借助網絡平臺,結合多種傳統教育模式
借助網絡,學生可以時時學習、處處學習,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方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及時與教師、同學、家長交流,尋求幫助。因此,我們也要借助網絡平臺,潤物細無聲地開展婚戀觀的法制教育。另外,我們還可以將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與網絡結合起來,例如:由學校的社團組織婚戀教育和法制宣傳專題影片、案例展覽、法律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完善大學生婚戀的法制教育。
(三)凈化社會風氣,培養良好的法治氛圍
象牙塔中的學生,最終還是要踏入社會,如果學校學一套理論,社會又是另外一套規則,婚戀的法制教育就還是一紙空文。因此,高職學生婚戀的法制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尤其是,大眾媒體、文藝作品,因為易于被年輕群體接納和效仿,更應該積極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為我們時代新人的培養,貢獻一份力量。
四、總結
本文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總結了以泰山護理職業學院為代表的高職院校學生婚戀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了對高職學生進行婚戀的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并積極探討了可行的法制教育的對策。作為高職院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而婚戀的法制教育既是高職學生人生的必修課,也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大學生不滿分手捅前女友 11 刀[N].廣州日報,2014-04-11.
[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作者簡介:趙環,女,1986年5月,中共黨員,研究生,法律碩士,泰山護理職業學院思政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