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琴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和追求也越來越獨特,尤其是在音樂方面。為了更深層次的追求音樂,必須了解一下每首音樂的寫作構成即曲式結構和它的文化內涵。今天我們通過分析《八月-收獲》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探討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八月-收獲》;曲式結構;文化內涵
一、作者簡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俄羅斯樂圣”。他幼時受到民間音樂的熏陶,在他所寫的交響曲、歌劇、芭蕾舞劇、協奏曲等方面都留有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的影子。他一生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四季》是在他創作的第一階段所寫下的鋼琴小品曲集,《四季》包含了圍繞一年景色不同的十二個月而寫成的十二部鋼琴曲,其中《八月-收獲》就是它所包含的第八首樂曲,描寫的是秋天豐收的場景。
二、曲式結構
(一)曲式圖
(二)文字表述
《八月-收獲》這部鋼琴曲是由首部、中部和再現部構成的再現復三部曲式,主調b小調。
1.首部
首部(1-67)是由A樂段、B樂段和A1樂段三部分構成的非方整型的轉調的變化再現單三部曲式。A樂段(1-24)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一個4+4的a樂句和它的重復樂句a1構成的8+8的方整型平行樂句;第二部分是對第一個樂句前四小節的高八度變化模進的8小節的a2樂句。該曲的前四小節明確了作品的主題,旋律聲部以77#6? 55#4的下行級進發展為主,兩個內聲部在節奏和旋律進行方面形成了級進下行的呼應關系, 低音旋律聲部以主音b持續發展為主。
a樂句(1-8)是由4+4的兩個樂節構成的對比性樂句,a1樂句(9-16)是a樂句的重復性樂句,主要運用了主調b小調。a2樂句(17-24)是由4+4的兩個模進樂節構成,第一個樂節是對主題的高八度模進,第二個樂節是對主題的上四度模進的展開發展。A樂段的調性極不穩定,從b小調轉向下屬方向e小調又轉回b小調,終止在b小調的主和弦上,形成收攏性終止。B樂段(25-36)是12小節的樂句性樂段,調性轉入主調的屬方向a小調上進行,在第31小節處轉回b小調并以屬七和弦結束中段。再現段A1(37-67)音樂材料是從a1樂句開始進行分裂擴充,最后形成完滿性收攏終止。首部的調性呈T-S-D-T的主、下屬、屬到主的收攏性布局。
2.中部
中部(68-129)是由C樂段、D樂段、C1樂段和連接四部分構成的再現單三部曲式,屬于三聲中部。C樂段是由c+c1兩個平行樂句構成8+8的方整型平行樂段,c樂句的開始調性轉入主調的關系大調D大調中進行,c1樂句轉入近關系調A大調,并且旋律也轉向下方聲部,與前樂句主題形成倒影關系。在82-83小節形成k46-D7-T的完滿終止。D樂段(84-99)是一個16小節的樂句性樂段,88-91小節是對前4小節的上三度模進,92-99小節是對前四小節音樂材料的分裂發展。再現樂段C1(100-116)是對C樂段的簡單再現并終止于D大調的主和弦形成收攏性終止。
連接部(D1樂段)(117-129)節奏型上模仿A樂段,形成了對再現部的期待感;音樂材料上是對D樂段材料的模進發展,低音一直在主調b小調的屬和弦上,形成屬持續與屬準備的過渡感。
3.再現部
再現部(130-199)整體上是對首部的完全再現,調性回到主調b小調,在臨近結束時為增強樂曲的結束感出現持續的主和弦進行,使樂部的結構長度擴充了2小節,形成完滿終止。
終上所述,此曲為三聲中部式非方整型再現復三部曲式,調性布局呈T-S-D-T-D-T-S-D-T的收攏性分布。
三、文化內涵
通過對《八月-收獲》這部作品曲式構成的分析 ,我們了解到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一幅繁忙的勞動場景。首部和再現部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不斷地跳音很形象的勾勒出人們在田地里緊張而又繁忙的秋收勞動.
中部運用大量的附點四分音符和附點二分音符以及很多大連線奏出了豐收季節勞動人民的喜悅。因此,不管是來自于中國的音樂還是來自于別國的音樂,它們之間沒有國別,沒有邊界,都于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音樂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