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靜?徐玲?鄭改利
摘要:新形勢下的課堂模式為我們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應對教育新政,在落實課堂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在課前、課中等方面的工作中做好準備和引導,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此外,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互學互助、合作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用心與學生溝通,用愛與學生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熱愛,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愛學生的心靈健康。如此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減負;高效;合作交流;激發興趣;轉變角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教育部下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背景下,課改形勢發生變化,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勢必要落到提高課上教學質量上來。講究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性成為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
課改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倡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倡導更高效的教育教學方式。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化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有針對性的引導點撥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在“一堂課”的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同樣也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有高效收獲、高效提高、高效進步,在學業上獲得高效發展。
教師是課堂改革的實踐者,也是課改最關節、最直接的一環。要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觸達學生,真正提升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過近幾年的學習與實踐,結合目前中小學教育的普遍實際情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打造高效課堂:
一、 打造高效課堂需要在課前做好充足準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擬定教學內容
1. 教學內容的擬定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此處的“臺”同樣適用于講臺。要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師首先需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設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其次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置性作業。另外,在備課時,教師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準確把握課堂節奏,分散重點,突破難點,既讓學生易于接受,又減輕學生負擔。同時教師還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預判。
2、課前準備充分考慮教學對象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教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定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一節課設計得再精彩,如果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就無異于緣木求魚。教師應學會合理分析教學目標與學生目前知識能力之間的落差,搭建合適的臺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完成教育目標。
此外,課堂教學還可以多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淺出,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出發詮釋深刻的知識和道理,由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做到角色、觀念的轉變
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課堂是教學的“一言堂”,學生面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在高效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進行徹底的轉變。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和督促,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思考。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進行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會學生學的方法
高效課堂教學應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教師應做到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還要致力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學會總結,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萌生探索、求知的興趣時,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指導,鼓勵他們交流意見、討論、合作;在學生遇見新問題或難題時進行點撥,鼓勵他們正面對待,不繞道而行;對學生的結論給予補充,鼓勵他們進行成果展示并給予指導;對于存在的不足之處,指出提升空間,發展方向和總體思路。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學到的知識是自己參與動手、動腦,合作的成果。整個過程學生學習積極踴躍,而不是乏味被動。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是促進者,不意味著教師放手不管,聽之任之,那就失去了促進者的意義和功能。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得好不如學得好,學生樂于學習、會學習狀態下和學生被動接受、不會學習的狀態下,教學效果有著天壤之別。因此轉變學法,至關重要。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自主、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交流、合作中激活思維、發展能力、培養個性,真正讓學生樂學、想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高效課堂的顯性表現,一堂課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動態的,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學生樂于表達觀點、展示自我,大膽的動腦,大膽的發散思維,再經過教師的引導、點撥、糾正、補充,將知識化用于心,形成自己的技能。進而使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課堂。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每個學生天生就有的,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巧妙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在于課堂設計是否新穎,是否接近生活,是否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群體特點,設計一些難易適宜的問題,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并且在學生的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交給他們探究和學習的方法。
四、課堂結構、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在追求高效課堂的今天,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著重指導學生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占主導性,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師的講授不易打動學生,導致教學的實效性差。而在高效的課堂中,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為主,以練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提升學習的整體效果。
與此同時,高效課堂當然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合作。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個性特點等特質,依據學生的綜合素質按照不同的層次搭配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互相學習,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雖然無法歸結為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其特征是明顯的,目標是明確的,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構建知識結構;師生之間加強互動,激發課堂活力;課堂氣氛愉悅,知識共享。高效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為學生減負的重要落腳點,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