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袁軍
摘 要:兒童初期對事物的理解感知都處在懵懂階段,故事教學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诖?,本文以小學語文為核心,以故事教學法為主要內容,探究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從趣味原則性、學生主體性、針對教學性三種方式,探究故事教學法在低年級語文的應用價值,并對此提出有效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故事教學;應用策略;小學語文
引言:
故事教學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啟發有很大幫助,有趣的故事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傳達一定的知識內容。相比傳統語文教學,故事教學法對學生的思維拓展有很大的幫助,豐富多樣的故事還能帶動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一、故事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
最初的人類文明教育起源是通過對故事的傳遞開始,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故事教學法”,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生動有趣的表達出來。部分學者都曾對“故事”給出不同角度的評價,所有的定義和評價都有著相同之處。“故事是學生懵懂時期最強有力的認知工具”,豐富有趣的故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對開拓想象力起到幫助。故事本身包含豐富的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事化的課堂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和啟發都有著極大的價值。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故事教學法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故事并非是把一些看似幼稚的故事講給學生,其中的內容具有豐富的教學價值,不僅趣味性十足,而且還能體現語文課程中的基本特點。利用生動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使用語言文字,加強文字基礎。故事內豐富的情感因素,針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故事教學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很大幫助。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故事教學充分運用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對新鮮事物的好奇等特點,使其充分體驗故事內的劇情,加強對事情的認知與理解。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模式中,學生對老師多少存在一些恐懼心理,對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利,而且這種錯誤的認知可能會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改善其錯誤的認知。例如,在課堂上講一些有關師生內容的故事,從中讓孩子對老師的看法改變,針對該課程留下課后作業,讓學生寫下自己心中的老師的形象,第二天根據學生作業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使得教師融入孩子的群體中,讓學生對老師放下戒備心,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故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趣味性原則
有趣的課堂內容對提高學生積極性有很大幫助,無論什么時代,學生在兒童時期都會接觸一些故事,小學生雖然身心發展還不完善,但是卻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故事教學恰好迎合了當前兒童的特點,充分的利用小學生的心理因素,針對性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統一班級學生意見,選取投票最多的童話故事,讓小學生參加扮演故事內的角色,把整個故事分成幾個段落讓所有學生參加進來。這樣對于學生大腦開發起到良好的幫助,讓學生改變對學習的態度,發現學習中的快樂,初期的兒童教育是對知識的傳授還有利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如《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課,可讓孩子們自行發揮打開腦洞,猜想一個16歲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首詩的,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對想法好的同學給予獎勵,使得課堂不再枯燥無趣。
(二)故事拓展延伸
教師在教課過程中可借助文本主題或作者相對應的故事,進行拓寬性教學,不僅能開拓學生的眼界,還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例如,在講《陶罐和鐵罐》這一課時,在學生理解本文要點之后,可以通過《北風和太陽》進行閱讀對比,進一步的加深故事內含的道理,加強對其道理的理解,教師從旁引導讓學生發現鐵罐與北風之間共同之處,為什么兩個人結局都失敗了,讓學生們進行總結使得學生更深層的思考。故事階段化策略中,故事的選擇十分的重要,盡量選擇趣味性的,符合學生年齡的故事。選擇故事應遵從三點:趣味性、主體性和針對性,將故事和課堂內容相互貫穿,達到高度契合,不僅能提高對課文內的知識理解還能提高學習效率。在故事的講解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從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核心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對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有著很大的優勢,故事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對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能夠發現故事教育法對提升學生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故事教學的發展,成為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核心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王靜.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54+70.
[2]尹紅艷.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