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良玉
摘 要:隨著素質課改的不斷落實,藝術教育重獲重視,美術學科的地位回歸到它應有的位置,發揮著重要的美育作用。在美術課體系中,彩鉛畫以其學習成本低,學習工具攜帶方便等優點成為鄉村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模塊。作為鄉村小學美術教師應當結合當地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合理使用教材,積極進行工作方法的實踐探索,從而將其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實現美術教育教學對學生審美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綜合性培養。鑒于此,本文主要以彩鉛畫教學為例談談鄉村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策略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小學美術;彩鉛畫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
前言:
前些年嚴重的應試教育之風導致了鄉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種種落后,素質課改的全面落實的今天,各個學科的教學更重視核心素養的落實。相應的,學校開始高度重視美術科的教學工作。要在短時間內重拾師生對美術教學的信心,彩鉛畫這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彩鉛畫是小學美術教學中富有吸引力和創新的一門課程。同時它操作又簡單,表現形式又豐富,還能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和集中能力。[1]作為鄉村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針對學科特點進行實踐,摸索出實現有效課堂的教學舉措,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全面提高創作能力。
(一)合理選擇生活素材
在彩鉛畫教學領域,教師需要做好素材深入、全面的發掘[2]。結合生活實際,搜集與小學生生活環境比較貼近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主題,組織趣味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在豐富的素材支撐下進行創作,提高創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用魔方、陀螺等玩具,動漫形象等作為素材引入到課堂,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繪畫。也可以借助傳統節日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繪畫的創作。譬如圍繞國慶節以“五星紅旗”為主題,中秋節以“燈籠”為主題的彩鉛畫教學。這些滲透著情感的創作更能激起學生的繪畫熱情,在課外也能突現美術教學的實效。
(二)構建趣味教學情景
相較于直接的灌輸,情景法所呈現的課堂效果將更加的突出。為了讓學生能夠對繪畫主題和知識點形成準確的認知,教師可以對課堂環境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在多媒體的助力下創建情景,對教學素材進行直觀性展示。讓學生能夠通過大膽想象產生靈感,整理思路,進行創作。例如,在圍繞“春天來了”這個主題展開彩鉛畫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直觀展示春天的景象,如綠色的小草、盛開的鮮花,之后引導學生在情景觀察下進行繪畫創作。本人在執教市鄉村美術教師培訓調研公開課《向日葵》這一節課時,使用多媒體展示了向日葵花海,向日葵的組成部分,展開指導認識花語,欣賞世界名畫等教學活動,再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創作,學生創作興趣盎然,課堂效果更為突出。
(三)加強精簡技法滲透
在彩鉛畫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實效,幫助學生有效內化繪畫技巧和方法,教師需要做好知識點的精簡化處理,把復雜的技巧進行簡單化處理,為學生更好的完成繪畫創作而提供助力。例如,在教學《荷葉上的水珠》這一課,本人讓學生先進行線條的勾勒(畫一個圓形或橢圓性),然后指導作高光和陰影處理,這樣一個立體生動的水珠就躍然紙上。看似復雜的圖畫,如果教師能深入淺出的指導,學生更容易掌握作畫的技巧,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又如,在指導學生畫鄉間小路,本人用多媒體展示小路(或其他物體)“近大遠小”的特點,讓學生先畫一個細長的長方形,然后簡修,學生也很快地完成了作品。指導學生在畫簡筆畫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繪畫的小技巧,把這些小技巧精簡化,具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有效教學。
(四)拓展多元教學活動
為了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要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和體驗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除了課堂教學,美術教學活動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要重視美術鑒賞課程,組織鑒賞活動,引導學生站在美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教師可以帶學生戶外寫生,例如,在圍繞“鄉村振興”這個主題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本人帶繪畫組到學校附近的國恩寺、龍潭湖濕地公園寫生。組織學生到當地的農場體驗生活,開展實踐活動。深入大自然,學生更容易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素材,總結繪畫經驗和技巧。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在競賽中不斷總結不斷進步,提高學生創作欲望。
(五)融合本土文化資源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所用教材缺少明確的地域性或文化性特點,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3]相對于鄉村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故此,把本土的文化資源融入到美術教學活動中,往往使美術課堂更生動更有靈氣。例如,我們學校地處禪宗文化旅游區,這里有歷史悠久的國恩寺,有神仙谷,藏佛抗等自然景觀,還有新開發的濕地公園,更有傳統的元宵節“走大王”民俗文化活動。本人在教學中,合理地融入這個素材作為美術課堂的資源。在校公開課《彩鉛畫——我的家鄉》這節課中,指導學生觀看短片《新興——禪宗六祖文化的發源地》和自制視頻《走大王》讓學生在自身的生活體驗中獲得資源,發掘繪畫的題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了有效課堂。
(六)實施激勵教學評價
教育家杜威說過:“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人除了有學習的欲望還有被賞識的需求。激勵性評價機制更能發掘學生學習的熱忱。例如,課堂上可以設定作品展示的環節,對優秀作品給予充分的肯定,給普通作品發掘閃光點,讓學生建立起繪畫創作的自信心。課堂外,教師可以把學生作品發到家長群,聯合家長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加強學習指導,提高整體創作能力。在日常工作美術教育教學工作中,除了運用以上一些激勵評價,本人還結合學校工作行事歷和傳統節日舉辦一些繪畫作品展覽,例如“我的中國心”慶祝國慶節彩鉛畫作品展覽,聯合書法組舉辦“翰墨飄香,丹青溢彩”元旦書畫作品展覽。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
結論:
綜上所述,美術是一門重要的美育課程,在促進學生審美思維和創作能力建設方面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鄉村小學美術教師要立足于當下學科的教學現狀考慮,以彩鉛畫教學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與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尋求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豐富學生的自主創造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實現美術課堂的實效性,發揮美術課的美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潘世文.彩色畫筆下的繽紛世界——關于兒童彩鉛畫教學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203.
[2]楊秀霞.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學周刊,2020(04):165.
[3]賴郁.本土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