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美
摘 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實驗教學中,能夠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文從筆者教學實踐出發,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給出了幾點個人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化學實驗;初中;危險;翻轉學習
就筆者的觀察來看,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著越來越多的應用,這一變化是可喜的,但是應用的效果如何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信息技術當然是好的,但是能否真正給初中化學教學帶來好的改變,還在于教師能否合理的運用,能否將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本文立足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對如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現將所得歸納如下,還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借助信息技術,演示危險實驗
實驗教學落實到學生動手實驗才讓學生記憶最深刻,只有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糾正錯誤的操作,才能真正培養實驗技能。但是對于一些危險性的實驗,我們還是可以首先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從而降低其危險性。
例如,在教學“燃燒與滅火”時,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輔助教學,首先,可以利用幻燈片播放一些“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的圖片和文字素材,讓學生對滅火的原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鑒于滅火實驗的危險性,以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我們可以在網上搜集并下載本節課中滅火的原理和滅火的步驟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進行了解,以后有時間、有機會在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利用PPT課件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和優化,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互聯網+微視頻”的翻轉學習
化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實驗的學科,教師和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實驗的操作上,讓學生進行親自的動手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省略。但翻轉學習給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練習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比如,“研究銅綠性質”的實驗學習。課前筆者做了這些工作:首先編制了實驗基本操作要點的學案稿;其次親自拍攝實驗演示的微視頻,并上傳到班級QQ群,每位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結合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上,學生根據課前的自主學習親自動手進行操作,教師要進行觀察和審視,并對出錯的學生進行指導和糾錯。采用微視頻翻轉學習的這一節實驗課,大多數同學都掌握了規范的實驗基本操作。
“互聯網+微視頻”的翻轉學習,為學生課堂上的充分交流學習創造了條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實驗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
三、借助微課資源,完善教學細節
要想充分發揮微課導學在化學實驗課堂實踐中的作用,還要求學生關注教學細節,將微課資源自然結合到課堂教學中,確?;瘜W實驗課順利開展,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實驗教材是教學活動組織及實施的重要依據,以教材內容為主收集相關微課制作素材,確保微課資源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有較好應用性。教師可通過合理利用微課資源來控制課堂節奏,在各個環節教學任務有效完成的條件下,實現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連貫性。
例如,在講解濃硫酸知識內容時,教師通常安排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內容,做好重要知識點的標記。之后教師會借助微課資源向學生播放視頻,結合視頻共同探討濃硫酸的性質。在完成理論知識傳授后,需要及時播放教學視頻,將抽象知識具體呈現出來,為之后的化學實驗操作做好準備。但如果只是照課本說的具有腐蝕性,這樣簡單的描述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并且輕視濃硫酸的腐蝕性,在今后的實驗中不引起重視,導致實驗事故的發生。為此,可以設置這樣的實驗,讓學生親自用玻璃棒蘸取濃硫酸,點在紙張、木片、豬肉上,觀察現象,通過明顯的變黑現象,認識到濃硫酸腐蝕性。這個實驗簡單可行,又能達到很好的安全教育目的。在此基礎上,繼續由教師演示濃硫酸稀釋的正確操作,并結合錯誤操作的視頻來達到濃硫酸的稀釋和使用注意事項的教學。
四、“互聯網+QQ平臺”的交互式學習
借助“互聯網+”創設具有探究本質、基于一定活動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促使學習者主動參與活動,加強交流合作,積極構建知識體系。
比如,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制實驗課,筆者考慮到QQ平臺技術的成熟性,以及老師和學生對QQ平臺操作的熟悉性,嘗試通過利用QQ平臺,在課前預習、課中實驗、反饋評價等環節,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實驗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開展交互式實驗探究學習。課前,學生根據學案要求,自主設計方案并拍照上傳至班級化學學習QQ群。同時也可以點擊查看其他同學的方案設計,自我完善方案。在互聯網平臺強大的實時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整個教學流程,從最開始的實驗設計到最后的實驗反饋都有條不紊。學生在靈活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自主探究、交流互動,不斷提升合作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和化學實驗有機融合一定會成為化學教學的一種趨勢,教育工作者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實踐能力,熟練掌握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在適當的時機把信息技術引入化學實驗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曲智敏,張會菊,盧海飛.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整合[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03).
[2]王軍海.多媒體在初中化學實驗設計的實施與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