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代麗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前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下,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小學科學作為學生的科學啟蒙的基礎學科,為培養科技人才提供重要基礎。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小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提高的有了更高的要求??茖W素養是小學生應具有的重要素養之一。不斷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培育小學生從小就具備科學精神,一直是科學教育者不斷追求的教育目標之一。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效率;科學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對于科學的學習也不例外。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小學科學學科的素材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與科學現象息息相關,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學會將生活中常見的科學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覺得科學就在身邊,并不是一件觸不可及、神秘莫測的事情??茖W教師要做到在課內的引導之外,還要將科學課程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探究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的天性,發掘其對事物的探索欲望。鼓勵學生多進科技館、對課外的科學知識進行學習等等,促使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的提高。
二、豐富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
科學中趣味無窮,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樂趣,這就需要科學教師能夠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科學教學。一切可以在科學教學可以利用的手段,都應該為科學教學而服務??茖W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分組教學、以及教學互動法等等教學方法。例如在小學生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的《空氣和水的力》這課程的講述中,教師采用實驗教學的方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師直接在講臺上向學生展示瓶子口直接將雞蛋吞入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對此種現象的產生提出大膽的設想。再根據學生的設想,讓學生分小組獨立設計實驗,教師在一旁進項必要的指導,最后根據各小組的實驗結果,最終揭示出瓶子口能將雞蛋吞下的奧秘。這次實驗,采用了實驗教學法以及分組合作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提出對科學問題的大膽設想,并在相互合作中進行了廣泛探討,對學生的實際操作實驗能力、獨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增強了學生對科學課的課程體驗,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則擔任輔助、引導與啟發的角色。
三、小學科學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科學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小學科學教師在日常授課時,要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以及能力的形成,包括對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產生的前提條件,二者都是人們在進行科學探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科學思維。上文所講的課堂實驗中,教師首先要學生提出猜想,也就是質疑產生的過程,這是批判性思維形成的首要步驟,培養學生能夠針對具體的科學現象提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小學科學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觀察能力、聯想與想象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些都是與學生的科學素養相關的重要內容。
四、改變對學生的科學能力的評價標準
以往,對小學生科學能力高低的評價主要是以學生科學考試成績為主的。這是長久以來應試教育遺留下來的問題。因此,應創新教育評價,變革評價標準。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涉及到眾多因素,考試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對學生科學素養高低的評價應該包含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并能夠提出問題的能力
設計實驗的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對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等。因此,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應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算到最后的綜合成績中。例如,科學教師可以建立一個能夠反映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狀況的記錄本,將學生的平時表現以及進步與退步情況都記錄在內,還包括學生的上課狀態等等。因小學生個體差異性大,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師在評定時一定要綜合評價,對于自身能力較差,但是對學習科學積極性較高的學生要特別關注,并給予鼓勵,因為良好的科學精神也是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長久的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這就需要小學教師能夠準確理解新課程的標準,明確科學素養的真正內涵,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則,不斷探索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培育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使小學生能夠以科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這才是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江教.讓鄉村小學生科學素養落地生根——南京市江寧區銅山小學科技教育掠影[J].江蘇教育,2019(78):81.
[2]李紅玲. 轉變觀念,以探究為核心,培養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瓶內吹氣球》活動方案[C].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9:4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