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干預方式對兒童口腔衛生知識及齲齒的影響。方法:對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齲齒患兒進行此次研究,按掛號先后順序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參照組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用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比較兩組的繼發齲齒情況和口腔衛生知曉情況。結果:護理后,參照組的繼發齲齒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參照組的口腔衛生知曉情況顯著低于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同干預方式對兒童口腔衛生知識及齲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對患兒的牙齒保護性更好,減少了患兒出現繼發齲齒的概率,提高了患兒和家屬對口腔衛生知識的熟悉度和應用能力,值得在兒童口腔衛生知識及齲齒護理中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口腔衛生知識;齲齒;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76-01
不注重口腔衛生、甜食攝入太多等都容易增加兒童齲齒數量,降低兒童口腔健康,增加牙齒疼痛風險。為了更好的保障兒童口腔健康,臨床上對不同干預方式中的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了分析,發現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為患兒預防齲齒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降低了兒童出現繼發齲齒的概率,增加了兒童、家屬對口腔衛生知識的了解度,詳見如下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齲齒患兒進行此次研究,按掛號先后順序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參照組男女患兒比例為18:6;平均年齡為(5.85±2.62)歲。觀察組男女患兒比例為15:9;平均年齡為(5.71±2.25)歲。兩組基線資料(P>0.05),符合比較條件。
1.2方法
1.2.1參照組
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口腔清潔知識詳細告知患兒及家屬、遵醫囑為患兒提供漱口水、鎮痛藥等。
1.2.2觀察組
用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宣教,然后組織患兒和家屬參加口腔保健知識講解活動,提高家屬在家庭教育中糾正患兒不良口腔衛生習慣的效果,保障患兒在家護理牙齒的正確性和及時性。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一年后出現繼發齲齒情況和口腔衛生知曉情況,詳細記錄發生例數,生成發生率和知曉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即為呈現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的繼發齲齒情況
護理后,參照組的繼發齲齒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比較兩組的口腔衛生知曉情況
護理后,參照組的口腔衛生知曉情況顯著低于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兒童對自己的約束力較弱,很容易形成較多不良習慣,齲齒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降低兒童歡樂程度的重要內容。兒童出現齲齒后,口腔會出現大量細菌,而且兒童牙齒的疼痛度也會隨之增加,降低了兒童的健康。不同干預方式中的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對此展開了研究,發現常規護理僅能為患兒提供基本口腔護理內容,像患兒的口腔護理習慣等并沒有在家庭生活中較好的養成,而且出現了較高的繼發齲齒數量[1]。
而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為家屬和患兒提供了更多口腔衛生知識,并積極組織患兒和家屬參加口腔保健知識講解活動,增加了患兒和家屬了解口腔衛生護理的知識面,也讓患兒和家屬意識到齲齒的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患兒的口腔衛生護理情況,監督患兒的口腔保健事項,對患兒錯誤的口腔情況及時糾正,減少了患兒口腔出現繼發齲齒的概率[2]。而且患兒和家屬對口腔衛生知識的知曉率也明顯上升,減少了患兒和家屬在口腔衛生護理中的迷茫感,為患兒健康成長提供了口腔上的保障。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讓患兒和家屬更清楚患兒的口腔狀況,并調整了患兒的日常護理方式,降低了口腔疾病對患兒的困擾[3]。經過本次分析得出,護理后,參照組的繼發齲齒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參照組的口腔衛生知曉情況顯著低于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提高了患兒的口腔健康度。
綜上所述,不同干預方式對兒童口腔衛生知識及齲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對患兒的牙齒保護性更好,減少了患兒出現繼發齲齒的概率,提高了患兒和家屬對口腔衛生知識的熟悉度和應用能力,值得在兒童口腔衛生知識及齲齒護理中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馮雪, 陳晨, 張琪,等. 我國學齡前兒童齲病影響因素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8, 34(36):2872-2877.
陳維. 北京市西城區幼兒園兒童乳牙齲病綜合防治的效果評價[J].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7, 4(14):52-53.
孫鵬, 陳薇, 藝璇, et al. 國際齲病檢查和評估系統Ⅱ與WHO檢查方法在低齡兒童齲檢查中的應用對比[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18, 53(11):725-729.